一、丝绸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1、丝绸产品产量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以上企业1-8月份生丝产量110404吨,同比增长13.68%;绸缎60115万米,同比增加21.34%(据协会掌握的情况,产量与增幅数据都过大)。据协会对部分企业统计,143家丝类企业丝产量19046吨,同比下降14.83%,38家织绸企业生产绸缎7402万米,同比下降10.21%。
2、经济效益增速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对3538家丝绸工业企业统计,2009年1-8月,丝绸工业实现总产值1055亿元,同比增长10.55%,增速回落1.3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54%,增速回落7.8个百分点;利润27.3亿元,同比增加7.65%,增速回落10.98个百分点。其中缫丝加工实现利润4.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17%;丝织加工实现利润12.86亿元,同比增加6.85%,丝印染实现利润1.08亿元,同比增加43.14%,丝制品制造实现利润3.36亿元,同比增加0.26%,丝针织制品实现利润5.05亿元,同比增长6.85%。全行业利润均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速回落明显。另外,与1-5月利润同比减少2.5%相比,6-8月份丝绸工业利润回升十分明显。
2009年1-8月份丝绸行业亏损面20.24%,基本与全国纺织行业20.56%的平均水平持平。其中丝绸印染和缫丝行业亏损面分别达到27.80%、29.99%,仍然是丝绸工业亏损最严重的两个行业。另外,以蚕丝被为代表的丝绸家纺企业由于去年秋茧价格低,今年产销情况相对较好,预计全年蚕丝被产量会突破700万条,国内市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产量和利润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茧丝绸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丝绸商品出口继续下降
据海关统计,2009年1-8月真丝商品出口18.68亿美元,同比下降20.69%。其中蚕丝类产品出口14833吨,同比下降20.72%,出口金额3.22亿美元,同比下降29.38%,单价同比下降10.93%;真丝绸缎出口金额4.91亿美元,同比下降11.67%,单价同比下降10.88%,丝绸服装及制品出口10.56亿美元,同比下降21.49%,其中真丝绸服装出口出口金额7.90亿美元,同比下降23.61%,单价同比增加10.35%。
真丝绸商品出口继续下降调整趋势还比较明显,且近三个月下降幅度有所扩大。真丝绸服装出口占整个丝绸商品出口份额42.2%,8月份出口同比下降达34.86,其走势直接影响到全行业出口。因此,真丝绸服装及制品出口的止跌回稳仍是全行业出口走出低谷的关键。
4、对主销市场的出口下滑较大
丝绸商品传统主销市场中,美国市场继续低迷,同比降幅达28.43%,日本下降23.8%,意大利、香港和英国降幅也分别达到34.38%、37.45%和11.33%,仅有印度增长0.47%,但新兴市场巴基斯坦增幅较大,达到58.18%,已经步入我国丝绸出口市场前十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世界各国经济下滑,导致包括丝绸商品在内的消费需求严重萎缩,整个丝绸商品出口呈普降格局且仍在延续。
由于2008年1-9月份丝绸商品出口相对稳定,出口基数相对较大,导致今年同比下滑幅度较大。丝绸商品属高档消费品,尽管目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积极经济数据频现,衰退业已结束的信号日渐明朗,但从1-8月份对美国市场出口情况看,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仍在低谷徘徊,还未真正摆脱下滑颓势,转机还没有真正出现,低迷的外部需求是造成出口数据反复的根本因素。
5、蚕桑生产下降,茧丝价格回升
2009年全国春茧生产收购工作已经结束,截至2009年7月底,全国16个蚕茧主产省桑园面积1247万亩,同比下降7.97%;蚕种发种量623万张,同比下降28.86%;蚕茧产量22.61万吨,同比下降27.63%;综合均价974元/担(50公斤),同比上升2.10%,与去年秋茧收购相比回升近22%,收购秩序好于去年,蚕茧单产和质量大幅提高。
受蚕茧生产大幅下降,茧丝原料供应偏紧及蚕丝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其价格自年初起稳步回升。截止到9月底,国内干茧和生丝(3A级)每吨平均价格较年初分别上涨51.5%和33.2%。茧丝价格的合理回升,对提振行业发展信心,促进蚕桑生产,保障蚕农收益,促进茧丝绸工业经济逐渐转暖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影响茧丝绸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
(一)不利因素
1、蚕桑生产下降幅度较大,毁桑弃养现象严重,蚕农收益受损较大,容易造成丝绸原料紧张和价格波动,影响行业稳定。
2、由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的消费市场萎缩,发达国家需求下降更加明显,国际市场不景气范围扩大,外销订单普遍减少,订单周期变短,严重影响丝绸商品出口。
3、茧丝绸企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出口不畅导致企业产品库存增加,加上企业资金紧张的困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亏损还比较严重。
4、茧丝原料供应偏紧,促使价格回升,涨价趋势存在,但下游产品由于出口受阻,原料价格提升未能在下游终端产品出口市场得到很好消化,原料成本与成品销售价格倒挂矛盾凸显,值得市场各方加以关注。
(二)积极因素
1、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提高出口退税率,加上原材料价格稳定,国内市场影响较小,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保证。
2、经过近两年的调整,茧丝原料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基本缓解,茧丝价格合理回升,有利于促进行业经济效益转好,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企稳转强,消费需求逐渐复苏,有利于促进丝绸商品出口市场回暖。
3、内需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助推下成为活跃因素。2009年,财政部和商务部设立专项基金将重点用于支持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补助和国内贸易风险费用补助,以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参展、品牌培育等,专营丝绸的商贸企业和外贸企业将获重点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丝绸内销市场,扩大丝绸商品消费。
总体来看,自2008年以来,茧丝绸业经受了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家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承受了人民币升值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多重压力,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周期。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延长了调整的时间、加剧了调整的力度。2009年,国家通过及时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重大措施,有效缓解了这种调整对茧丝绸业的冲击和破坏程度,使茧丝绸业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一周年的关键节点时期,丝绸工业经济运行面临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行业回暖的仍可能会有曲折和反复。为此,全行业仍要提振信心,抓住调整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创新,争取早日走出困境,实现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