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旅的两段,绵延数千里,经过了十数个国家,其中之一就是伊拉克。谈到中国与伊拉克通过丝路的交流,就不能不说说巴比伦文化。
巴比伦城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火所毁,化为山丘,十九世纪后半叶才被发掘,使人们重新见到一座修建在幼发拉底河东西两岸、四方形城、周长达11英里的古城遗址。曾经建造了富丽的宫殿、悬空花园和巴塔大塔的巴比伦文化,也曾传入中国。但在文献中却晚到公元前二世纪初的《淮南子·墬形训》才留下踪迹。昆仑山在那时仍是跨越葱岭的东西方贸易必经的山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依然充满着令人神往的仙国的风韵。《淮南子》描述昆仑山的疏圃中有黄水,喝了能叫人不死。从昆仑丘再向上一倍的路,就是凉风之山,登上之后便可不死。从那里再往上走一倍的路,就到了悬圃。一到那儿,便可以呼风唤雨,驾驭自然,随心所欲了。从悬圃再往上走一倍的路,便可登天。上天是太帝所居,一到那里,人便成了神仙。这些后来为道教所吸收的西方仙化之境的思想,其实最初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一种地理知识。从疏圃到悬圃,虽然是经向上登山的方式表现出来,实则是对由此越过昆仑山向西直到伊朗高原展示的登高路程的一种诗意或充满巫术意味的复述。
悬圃传说所凝结的故事,传递了来自巴比伦城的信息。新巴比伦王国在那波帕拉萨尔(前625-前605年)和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2-前562年)时进行了工程浩大的建设。城墙是建有许多城楼的双层建筑,每座城门以巴比伦人崇奉的神祇命名。经过发掘的双层城堡有一座美奂美轮的伊什塔尔门,呈现给母神伊什塔尔,城内宫室相接,座院、长廊曲折迂回,有许多仿效亚述古都尼尼微的辛那赫里布的套房。城内高地上有三座供尼布甲尼布撒居住的宫殿,其中一座有五个宫。宫殿东北角的悬空花园,因构筑巧妙,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他从米地亚取胜娶来的新王妃阿米蒂斯,在卫城的东北隅修筑了一座别具一格的花园。好为这位来自山国的王妃消除怀恋家乡风光的愁闷。据公元前一世纪希腊的狄奥多拉斯和史特拉波描述,整个花园的建筑呈方形,每边长120米,上面修筑了多层阳台式的建筑,每层阳台由砖柱支撑,最高的一层柱子竟达23米。各层柱子交叉建造,互不遮挡。上面覆盖巨大的石块,铺上芦草和沥青,再铺两层熟砖,覆以铅板,安上泥土,好种植大树,又不渗漏水分。巧妙的设计师更建造了一根空心柱子,从底层直通顶部,柱中要有唧筒,可以抽吸幼发拉底河的河水,灌溉花园。花园一经建成,便传扬四方。巴比伦城的宫殿都用彩色琉璃砖瓦装饰,一派富丽堂皇的豪华气势。宫殿内壁和卫城大门(伊什塔尔大门)的墙面也都用彩色琉璃砖砌成,上有狮子、公牛和蛟龙等象征神灵的动物浮雕,狮子代表阿达德神,蛟龙是巴比伦城主神玛尔杜克神的象征。
巴比伦城中的五十座神庙蔚为壮观,使它具有通神的威力。城中心的玛尔杜克神庙,殿堂星罗棋布,天井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巴塔大塔,座落在91米见方的支座上,这坛座被称作是"思蒂梅那基",意思是"天堂和大类神庙的起点"。坛座通过三层石梯,建造了高达90米的六层大塔,塔顶用蓝色琉璃砖修筑了一座神坛,在阳光下显得光怪陆离,十分神奇,被巴比伦人视作通向天国的圣地。
巴比伦城宏伟神奇的建筑群,特别是悬空花园和巴塔大塔,在黄河流域的居民中,衍生而为通往悬圃和帝座的传说,巴比伦文化的成就,在异方远国人看来,早已超出了这座古城建筑物的实用价值,而赋予人们的精神世界以一种超越现世的神圣与精妙的感觉。因而建筑物虽在后世的战争中荡然无存,而由此升华的那种盼念永久享受美好生活的期望,却久久未能消失,以一种宗教的感染力,在几百年后的西汉时代还在传诵不已。
来源:中国丝绸之旅国际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