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防止管纱退绕脱圈的有效措施

                                     我公司在扩建六万锭工程时,为提高经济效益,在设备选型时引进SAVI0-ESPERo型络简机10台,该机型由青岛纺机与意大利萨维奥公司合作生产,机器自动化程度高,关键部件采用进口,最高络纱速度可达1200 m/min,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公司生产的高档品种全部采用自动络筒工艺,速度1000 m/min。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生产CJ 18.2 tex纱时,管纱退绕中、小纱脱圈现象普遍,回丝量增多,吨纱成本高。经过分析认为:采用自动络筒后,管纱轴向退绕速度过高,退绕张力增大,加上管纱卷绕层卷绕圈距h小(见图1),相邻纱线摩擦力大,造成中、小纱常发生脱圈现象。可能与退绕气圈长、张力大有关,而在普通络简机以600 m/min试验并无此现象。当络纱速度降为800 m/min时,脱圈现象有所减轻,但并未杜绝。
    为彻底解决络筒机高速运转时管纱退绕脱圈的问题,我们在细纱机卷绕成形部分采取了措施。经查阅细纱机技术资料得知,卷绕圈距与纺纱号数关系为:圈距h为纱线直径的4倍左右,即h=0.158×SQR(纱号),通过改变卷绕齿轮,可以变换钢领板的升降速度,从而改变卷绕层的卷绕圈距。
    生产中调整工艺时一般按照设备技术资料确定卷绕圈距,而实际生产情况表明,随着后工序络纱速度的提高,细纱卷绕已不适应高速退绕的要求。经过反复试验,当增大圈距,满足h=0.176×SQR(纱号)时,即圈距为纱线直径的4.5倍时,退绕脱圈现象基本消失。另外,钢领板升降顿挫以及错用重量偏轻钢丝圈也是造成脱圈的常见原因,必须经常检查。
    随着后工序新型设备的高速化,一些原有机构已经不能满足新设备、新工艺的要求,为解决脱圈现象,一些厂家采用1:2成形凸轮,或把原1:3凸轮反装,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值得借鉴。
                              

评分:0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