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华梅及其服饰文化研究


华梅近影

  华梅教授的新著《灵动衣裾——华梅眼中的服饰文化》即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华梅告诉我,它收集了13年来作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全部文章。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读过其中许多篇章,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认识华梅先生,是从文稿开始的。1993年新年之始,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主编文艺副刊时,首次读到她写的一篇文章。那是一个理论的议题——《中国服饰与语言艺术》,但读来很轻松,它列举许多与衣饰有关的语言词汇,说明国人善于使词汇形象化、生活化,使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文章不到一千字,却提供了不少颇为有趣的信息;说的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现象,阐述的却是颇有层次的问题——文化。当时我们正有志于提高副刊的文化品位,于是决定开辟一个专栏《衣饰文化》,请她继续写下去。

  我对华梅文章日渐提升的兴趣,其实也是源于她的学问和文采造成的引人入胜。其后,我又陆续读到她的几篇文章,如谈华夏的服装颜色,谈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谈东服西渐和西服东渐,越读越觉有味儿。

  她如此概述:中国服装通过款式、色彩和图案的暗示,蕴含着对宇宙万物的主观理解。西方服装则以科学的态度去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主体造型。前者以流畅的富于变化的衣纹表现出东方艺术的气韵与灵动,后者则以几何形体的完美组合构成了西方艺术特有的量感与张力。

  她如此形容:中国服装韵在“高古游丝”般的线条,西方服装则韵在饱满的富有生机的形体;前者形简而意赅,宛如一首朦胧诗;后者繁复又强烈,好似一支爵士乐;前者似水似云似雾似风,后者见棱见角见圆见方;前者神在内而飘乎其外,后者形在外却韵在其中。

  我不敢说这些说法多么准确,但我当时对她的很智慧很独特的见解极为赞赏,认为作者一定下了很多功夫。她对中外服饰史料的熟悉掌握,对各国各民族服饰演变的清晰了解,对世界服饰潮流的现状和走向的深切洞悉,建立了我对她所作的种种服饰现象评判的信任,从知识的到学术的,从衣饰与社会人生的联系到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我几乎都得到有说服力的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既是她文章的积极编者,更是欣赏她学问和学风的热情读者。

  我做报纸编辑30余年,我们文艺部的编辑换了一拨又一拨,主任换了一位又一位,由一个作者一以贯之、连续写13年之久的专栏,为我报所仅见。服饰的题材,拓宽了我们副刊的内容,每文必配一两张插图,美化了我们的版面,文笔生动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加之浓浓的文化意味,这种种因素,我想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得以坚持的原因所在。

  我之所以首先是读者,是因为此前我对身着之物熟视无睹,穿了大半辈子衣服,却不知它有如此精深的文化内涵。先后读了华梅连续写了13年的部分文章,我才仿佛走进了一个衣饰文化的博大殿堂。在这殿堂里,除了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发的300多篇文字,还有150万言的《人类服饰文化学》等学术论著。华梅以自己的学识和汗水,浇筑了这座独具特色、琳琅满目的殿堂。

  沈从文写《中国服饰史》从历史和考古等角度,考察中国服饰的演变历史,让读者了解了中国从古至今各种服饰的历史内涵,是富有开拓性的。华梅研究人类服饰文化,把视野做了横向的开拓和纵向的延伸,并赋予了新的理念,即让读者不仅看到服饰,还要看到历史,看到社会,看到人生,这也是颇具创造性的。

  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她选择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她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发布阵地,并给予一贯的支持。无论我们对她的稿件是否用得及时,是否有所删改或处理是否恰当,她都不计较,一如既往地继续来稿。正是这种信任,使编者和作者的关系,长期保持着难得的和谐。最近我看到,她把在海外版上发表的文章都细心地剪贴成册。她还告诉我,这些文章的原稿全都是她手写的。原来,她年轻时插队睡炕,落下不能久坐的毛病,因此不能长时间坐着打电脑,只能不时变换着姿势用手写文章。我由此感到,支持我们报纸工作的,不仅仅只是一篇篇的美文,还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郑荣来)



评分:0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