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对蚕神信仰祭祀衍生的风俗

接蚕花
  
  嘉兴、桐乡、海盐、海宁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种古老赕神仪式,都于春季在农户家中举行。其仪式皆由赞神歌手(赞神歌手俗称烧纸歌手,有的学者谓应称为骚子歌手)主持。在整个仪式中有一道“接蚕花”节目,由歌手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杆秤、一块红手帕、一张蚕花马幛(蚕神妈)和插在黄纸上的两朵红白纸花(枝上有柏树叶)交给该家的女主人,同时诵唱“蚕花歌”。歌词云:称心如意,万年余粮;蚕花马、蚕花纸,头蚕势、二年势,好得势;采取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介几埭新房子等等。女主人恭敬地将各物收藏,称“接蚕花”。待收茧缫丝,举行“谢蚕花”祭祀之后,将蚕花纸、蚕花马幛祭祀焚化。“接蚕花”活动在海盐甪里一带,每年农历年初二家家举行,用彩纸做成小花,中间缀以元宝,供奉灶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与灶神像同时焚烧。

蚕花水会
  
  旧时市境不少地方在水上举行社会性的民俗活动,如淄院陡门水会、新滕水会等都很有名。其中桐乡芝村水会以蚕神祭祀为主要内容,称为蚕花胜会。旧时芝村乡有一规模宏大的龙船庙(又名龙蚕庙),前殿祀四大天王,后殿祀“马鸣王菩萨”,这马头娘是一端坐的女子,旁立一匹马,当地说是宋代敕封的“马鸣大士”,清代加封“先蚕圣母”,是桐乡、祟德一带蚕农信奉的蚕神。每年清明,各村联合在水上举行祭祀盛会。迎会从清明日开始,当天早上,由主持的村坊将马鸣王神像由庙中移至船上,各村参加迎会的船只齐集进行朝拜。每村都在船上表演拿手节目:龙灯船,赛灯;台阁船,由少年儿童彩扮表演;标竿船,由表演者爬上竖在船上十多米高的粗毛竹上演惊险动作;打拳船,在船上表演拳术;拜香船,由儿童捧“香凳”边跳边唱“拜香调”。在附近更开阔的河面上还进行“摇快船”比赛。赛会常举行三至七天,游人如织,船满河面,沿河数里设满茶棚、酒肆、货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古老的祭神仪式逐渐演化为群众性的文娱和经济交流活动。

踏白船
  
  清明节赛船习俗遍及各县,嘉兴称踏白船,海盐称出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均为划船比赛。海宁赛船,选手兼在船上作武术表演。清光绪《嘉兴府志》谓:“清明,王店市河及荐泾有摇快船之戏”。近代则以市区三塔、郊区油车港、南汇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为最有名。过去市区三塔运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动极为盛大。乡村划船能手组成赛船队(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赛手亦着同色服装列船河中,一声开赛,多船齐发,飞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为优胜。踏白船古代主要为祭祀蚕神,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日为蚕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于是日举行。嘉兴三塔的踏白船,届时先集中茶禅寺前祀蚕神,比赛结束后亦在庙前谢神聚餐,每当踏白船时,运河塘上观者如堵,气氛热烈,为一年地方盛节。踏白船活动历数世纪不衰,演变为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养蚕时桑叶常须由远地购回,运输刻不容缓,举行划船比赛有训练划船技术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节前举行,是作为一种养蚕准备来检查,兼有文体活动意义。有人认为,踏白船也是一种军事训练。宋代踏白为水军番号,岳飞曾统该军;明末吴日生在长白荡举兵抗清,用踏白船训练义军。这些均可备一说,其渊源恐均系由祀蚕神衍变扩大而来。

蚕花生日
  
  多数蚕农以农历腊月十二为蚕花生日,亦即蚕花娘娘(马头娘)生日。旧时习惯在这一天祭把蚕神,近代多已不举行仪式,桐乡一带则例于此日做茧圆吃,寓纪念之意。古代多于腊月中醃蚕种,蚕农定腊月十二为蚕生日,当是指从此日起蚕事肇始(海宁有些地方则以农历正月初九为“蚕日”)。

请蚕花
  
  是桐乡乌镇一带流传的习俗。当蚕蚁孵出后,蚕农备香烛供奉蚕神像(神祃),蚕娘头插红绿纸的彩花,将剪碎的灯芯和野蔷薇花细末撤蚕种纸上,再把蚕种纸挽在秤杆上,用鹅毛将蚕蚁和灯芯、野花末一起掸往蚕匾中。采用秤杆、灯芯等物收蚁,谐合“称心如意”成语,寓吉祥之意。
做茧圆吃蚕花包子
  
  蚕事伊始或蚕罢,蚕农多用米粉做有馅或无馅团子和小圆子称为茧圆,作为祭蚕神的供品,近代则逐渐成为一种饮食习惯,或用于馈赠亲友。海盐过去做茧圆谢神多在蚕三眠以后。清代海盐诗人黄燮清有诗句:“蚕眠桑老红闺静,灯火三更作茧圆”,见《长水竹枝词》。(注:蚕三眠后作小粉圆,祀马头神,名曰“茧圆”。)在桐乡,则在腊月十二日时做茧圆。清濮院诗人陈梓作《茧圆歌》说:“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桐乡有些农户清明节还做生粉团子,形似茧子,馈赠亲邻,喻“越生越多”。海宁也是在清明节作茧圆,有青白两种,青者代表桑叶,白者代表茧子,称为“吃青还白”(食桑吐丝)。解放后。做茧圆习俗渐变,农户售茧那天,常于集镇上买回甜、肉包子,回家分食,称吃蚕花包子,渐成习俗。

谢蚕花
  
  蚕茧丰收后,蚕农以酒食祭谢蚕神,祭毕全家聚餐,享用祭祀用的鱼肉,称为吃蚕花饭。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谢蚕花,姑娘们在水边作“豁蚕花水”游戏。

演蚕花戏
  
  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很多村庄,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或收茧后,必演蚕花戏神。多由全村集资雇请羊皮戏艺人来村演皮影戏,老幼聚集观看。演完整本羊皮戏后必加演一段《马鸣王菩萨》,皮影戏纸幕上出现一个女子骑在马上奔驰,艺人则伴唱《马鸣王菩萨》,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蚕桑神话和传说。演毕,蚕农向艺人讨取做纸幕的绵纸称“蚕花纸”,用以糊蚕匾,谓可致丰收。演戏点灯的灯芯,艺人分赠蚕农,称“蚕花灯芯”,谓置于蚕室,可保蚕事顺利。

             来源:嘉兴文化网
             

评分:0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