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民俗篇-浙北蚕俗一瞥

轧蚕花

  当年许多庙会,不仅是那些虔诚的老人参加;更多的还是年轻人。于是,那些未婚男女青年则将此作为社交的好机会。有好多庙会,诸如吴兴、桐乡、德清交界处的含山、嘉兴的曹王庙、海宁的皇岗、袁化等地,尚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未婚的青年男女是要往人堆里去轧一轧的。人越多,轧的越热闹,则兆今年的蚕花越兴旺,称之为"越轧蚕花越发"。当地人把这几个庙会称之为"轧蚕花"。在"轧蚕花"的时候,未婚的蚕农姑娘则非常希望有哪一个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小伙子去摸一摸她的乳房,俗称"摸蚕花奶奶"。习俗认为:未婚姑娘在"轧蚕花"时被随便哪一个小伙子摸过了奶房,哪怕只是碰一碰,也就意味着她就有资格当蚕娘了,而且,她家今年的蚕花也一定兴旺;否则的话,轧了一通蚕花,竟连一个人也不去理她,则是一件非常倒霉的事情。

  含山和曹王庙的"轧蚕花",都是在清明时节,一般起码三天,甚至有前前后后热闹八九天之多的。

  含山的"轧蚕花",其中心内容还是祭祀蚕神。含山仅六十多米高,但因为四周皆是平原,它就十分引人注目了。旧时山上有庙。民间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所以在山上留下了蚕花喜气。谁要是能够"脚踏含山地",就可以把含山喜气带回去了。为此,附近蚕农届时都要来"轧蚕花"的。庙会上有一种制作精美的纸做"蚕花"出售,人人都会买一朵,男的插在帽沿上,女的插在鬓边。更加增添了喜气。老年人则身背红布的"蚕种包"上山绕行一周。山顶北侧有个深潭,叫"仙人潭",人们到了那里总要捡一块小石头去丢向潭的中心。这其实也是一种占卜习俗的残痕。人们称之为:"击中仙人潭,回家养龙蚕,蚕花二十四分,谢谢活神仙。"庙会上还有人出售剪纸的"聚宝盆"、"蚕猫",也深为蚕农喜爱,买回去贴在蚕箈上,或是为了兆吉,或是为了辟鼠。习俗还要去买一支三寸长的嫩藕来吃。据说清明吃藕,眼目清亮,养蚕时不会打瞌睡,也有的说是因为藕也有丝,是为了一种吉兆。

  除了这些活动以外,最吸引人的还是水上的各种表演,诸如踏白船(也有称为"快船"、"桨船"的)、标杆船、打拳船等等。届时摊贩杂陈,百货齐集,俨然是一个大型的物质交流会。游客摩肩接踵。鼓乐此起彼伏,那就自不必说了。

  曹皇庙在嘉兴,关于曹皇庙"轧蚕花"的盛况,海盐的民歌"骚子歌"中就有详细描述。据老农回忆,曹皇庙的泥蚕猫,在远近是颇负盛名的。

  皇岗的"轧蚕花"在农历二月初八;袁化的"轧蚕花"在农历二月初二。在当地也有称之为"轧太平"的。

  在嘉兴新篁的清明庙会上,虽然并没有"摸蚕花奶奶"的习俗,却有着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当地的年轻女子,无论大姑娘、小媳妇,都一律在自己的大襟衣衫上别一块手帕,手帕上又必定有自己手绣的蚕花图案的。她们逛了一天庙会后回家,如果这块手帕被不相干的扯去了,她们就兴高采烈,以为这就是预兆蚕花丰收;如果手帕还留在大襟布衫上安然无恙,她们则垂头丧气,以为不吉利。这块手帕被称为"利市绢头"、"蚕花绢头"。当地习俗,在这种庙会上扯年轻女子的蚕花绢头是被允许的,不认为这是轻薄。这和在含山等地的"轧蚕花"民俗活动中摸了年轻姑娘的乳房不以为是轻薄,恐怕出于同样一种传统心理。只是前者稍显得文明一些,而后者更原始罢了。

  在杭嘉湖蚕乡,也确实有一部分青年男女是在"轧蚕花"时交上了朋友,而后再由双方父母挽媒说亲,而终于结了婚的。

  "轧蚕花"习俗延续到建国初。以后,随着各种庙会活动被取消,也就自然消失了。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今后即使一部分庙会活动或许会得到恢复;但这种十分原始古老的习俗,恐怕也已经不会被今天的青年人接受了。

  但是,我们却仍然有研究它的必要,至少也应该搞清楚它的产生原因吧。

  也许可以认为:这正是原始人的性行为崇拜的残存。《佩文韵府》卷四引《湘山集》云:"园荽即胡荽,世传布种时口亵语,则其生滋盛,故士大夫以秽谈为'撒园荽'。"说的就是一种性行为崇拜的古俗。当年播种香菜时要在田头说些与性交有关的所谓"村话",以引起香菜的性行为冲动,使之丰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撒种子说村话"。董仲舒《春冬繁露.请民止雨》所说,汉朝时"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凡求雨之大礼,丈夫欲藏,女子欲和而乐神。"《路史·余论》引董仲舒《请雨法》说,为了求雨,"令吏民夫妇皆偶处。凡求雨而止。"也就是一种性行为崇拜。这种原始崇拜是世界性的。摩尔《宗教的出生与成长》写道:"原始人深信人的交媾就能催促种子发芽,禽兽繁殖。"据说爪哇的农家在稻花开放季节,夫妇要在田边性交引起稻的"性行为",促其成熟。自然更是一种典型的性行为崇拜。

  联系到"轧蚕花"居然流传到建国初,而且存在于封建礼教的禁锢十分严厉的汉族聚居地区,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蚕农们不以此类行为是"淫荡",却把蚕丝生产看用是比封建更为重要的事情。为了蚕丝生产这一关系到蚕农生活命运的大事,宁可去触犯封建礼教的种种戒律,从而形成这一地区独有的一种社交习俗。从这一例子,也可看出民俗与礼教之间的种种关系。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还必须明确区分性行为崇拜和后世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之间界限。性行为崇拜在这里主要是为了生产的需要,而与那些为了个人的性欲要求而不顾他人幸福的腐化堕落行为显得无法同日而语。在杭嘉湖蚕乡,"摸蚕花奶奶"的行为只允许发生在一年一度的"轧蚕花"庙会上,而绝不允许在平时乱来,那些未婚姑娘之所以愿意这样做,当年自己家中的蚕丝丰收。虽然这种想法是一种迷信,是十分荒诞的;却无论如何不可能和剥削思想意识混淆在一起的。

  节日是一比较复杂的,综合形态的民俗事象,它一般起源于信仰习俗或生产习俗;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各自形成了一整套或是家庭的或是社交的礼仪;此外,服饰、饮食。娱乐,也是节日习俗中极其重要而又往往呈现其强烈个性的组成部分。

  在杭嘉湖蚕乡,与蚕桑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传统节日,首先是清明,其次是新年。按说,新年(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传统中公认的最大的节日,在杭嘉湖蚕乡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与清明相比,它也有不同之处。首先,这里的新年往往是以每个家庭为单位活动的;而清明则以社交为主,当年各地一些声势浩大的庙会活动,均在清明时节举行,势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从蚕桑生产的角度来看,新年前后变化不大,而清明则是个关键。一过清明,整个杭嘉湖蚕乡立即呈现一种紧张、繁忙的劳动气氛,等于宣告冬闲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农事的正式开始。于是,清明这一个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立即就显示出来了。

  嘉兴一带蚕乡有这样一种饮食习俗。称之为:"苦粽子,甜馄饨。"也就是说,清明节要吃粽子,吃了粽子就要辛苦一番了。收茧子以后要吃馄饨,丰收了。松一口气了,要甜一甜了(当地有吃糖馄饨的习俗)。就是这个道理。

  杭嘉兴湖蚕乡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清明大如年。"那就更加直截了当地宣告:清明这个节日是和新年一样大的。

  我们知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已有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上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点出了它命名的由来。《四民月令》:"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缒柤薄笼。"说明它一开始就是和农事、蚕事紧密相关的。至于它与寒食节汇合,成为传统的祭扫祖以及郊游踏青的民俗节日,那倒应该是稍后的事情了。在杭嘉湖蚕乡,清明虽然也祭扫祖坟,但在人们心目中,这倒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与蚕桑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各种庙会,以及蚕事的一切准备工作。

  所以,直至今天,据说桐乡的许多乡镇企业还有清明节放假一天的习俗。这种做法受到了既是蚕农,又是乡镇企业职工的这样一种新式农民的欢迎,实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传统的新年(春节),自然是一个喜庆丰收、祀神祭祖、除旧迎新、骨肉团聚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但是它与蚕俗的关系却并不很大。

        来源:
http://xxsxx.wjedu.cn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