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轧 蚕 花(民俗)

  杭嘉湖平原西北部,桐乡、吴兴(今湖州郊区)、德清三县交界处,有一座小山丘,名含山。每年清明节,附近农村的蚕农,特别是养蚕女,总要到含山上走一走,轧轧闹猛,俗称"轧蚕花,这已成为蚕乡的一种特殊风俗。据说,凡是到含山轧过蚕花的养蚕女,将来养蚕定能获得好收成。所以,这天含山就特别热闹。
清明节上含山轧蚕花的风俗是怎样形成的呢?据传,一年清明节,蚕花菩萨变成一个姑娘到含山走了一遍,在山上留下了蚕花喜气。此后,谁若在清明节上含山走一转,谁就会将蚕花喜气带回去,养蚕就能获得好收成。从此,便慢慢形成了清明节上含山轧蚕花的习俗。

  含山高约六十米,山下有依山的环山河,山顶建有一座七层宝塔和蚕神殿、观音殿两座庙堂。蚕神殿内供有蚕神马鸣王和一匹白色神马。民间传说,马鸣王是专管养蚕的神仙,旧时,桐乡芝村、义马等地,还专门建有供奉此神的龙蚕庙和马鸣庙。清明节这天,轧蚕花的女子从四面八方赶到含山以后,首先向卖花人买一朵“蚕花”插在头上或拿在手上,然后再轧闹猛。只有这样才是名符其实的轧蚕花。

  为什么轧蚕花的女子一定要戴着或拿着蚕花呢?据传,这是西施美女传下来的。当年西施从越国去吴国途经蚕乡时,巧遇到越国正在采桑的十二位蚕姑。她为了表达对故国姐妹的深情,吩咐侍女从花篮中取出十二朵五颜六色的花朵,分送给采桑的蚕姑们戴上,并祝福说:“十二位姑娘十二朵花,十二分蚕花到农家。”这一年,这些姑娘饲养的蚕,果然获得了好收成。从此,蚕乡就传下了插蚕花的习俗。

  所谓“蚕花”,其实就是由色纸扎成的花朵。蚕花种类很多,有单朵、双朵、多朵不等。色彩是五颜六色、七彩缤纷。旧时的蚕花大多为绉纸做成,这种花易损易退色,不易保存。如今有用绸和绢做的,但价格较高。卖蚕花的人,除含山当地农民之外,大多来自吴兴石滨乡。石滨人做蚕花已有上百年历史。

  轧蚕花的人群戴上或拿着蚕花,纷纷轧上山顶。首先到蚕神殿前向马鸣王参拜一番,祈求蚕神保佑今年养蚕取得好收成。然后便开始购物、观光、游玩。说到购物,清明节这天,含山脚下简直成了一座巨大的超级市场,大多是外地赶来设摊的小商贩。什么杂货摊、玩具摊、食品摊、文具摊、服装摊、鞋帽摊,应有尽有。当然,最多的还是卖蚕花的花摊。山上山下随处可见卖花的,含山成了花的世界。含山观光的内容也很多,可在山顶极目远眺水乡平原的田野风光,那一块块葱绿的麦苗和金黄色的菜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可在山下观看马戏、杂技的即兴表演。特别引人注目的活动要数水上表演。这些表演都是当地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船上竞技活动。过去,每逢清明节期间,含山西边的山塘港中,往往汇集不少来自吴兴、桐乡、德清等地的打拳船、拜香船、标竿船和踏白船。他们在船上表演打拳头、爬标竿、跳拜香舞,或者摇船竞赛,充分展现出来自蚕乡民间的体育、杂技、音舞的迷人风采。

  去含山轧蚕花的人大多是轧闹猛的,往往要轧上一天,下午才回去。但也有速去速回的。旧时,蚕农家上年若有人过世,清明节这天就要由当家人背了蚕种赶早去含山轧蚕花。当家人将蚕种包在布袱里背在身上,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赶到含山以后,立即爬上山顶,在蚕神殿参拜过马鸣王之后,向殿里的道人买上十二朵蚕花塞在蚕种包里,即刻返回家中,便将从含山带回的蚕花插在蚕具上。据说,这是因为担心家中死过人将来养蚕不顺利,清明节背了蚕种上过含山以后,就可以讨一个“顺经”。所以,这种人清明上含山并不是去轧闹猛,而是速去速回。为什么要速去速回?理由很简单:身上背的蚕种,若被太阳晒着就要提前孵出小蚕来,这样的蚕是养不好的。(作者:徐春雷)

          来源:中国农林网蚕桑论坛
          
成为纺织技术精英,注册纺织人才网
找纺织人才,来纺织人才网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