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了定价的话语权,其每日的交易价格信息——“嘉兴指数”已成为全球茧丝绸行情的风向标。
如今,一到收购时节,远在广西柳州做收茧生意的店主们,都会把一台连着中国茧丝绸市场交易信息的电脑摆在门口,来自嘉兴的交易价格也就成为了他们收购蚕农干茧时的参考价格。而在蚕农们看来,正因为有了“嘉兴指数”,收购价格也逐渐变得透明和公正起来。
丝绸行业翘楚
浙江嘉兴,茧丝绸资源从来丰富。彼时,其周边方圆100公里内的140多家缫丝厂,所生产的生丝占了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产品95%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
1992年,经国家原外经贸部和纺织工业部批准,由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浙江、四川、山东省丝绸集团公司、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嘉兴市物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嘉兴组建了全国性的茧丝绸专业交易市场——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
市场开业后不久,就形成了网上交易与传统现货交易两种交易模式。其中网上交易实行会员制组织形式,采用B2B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公开交易。传统现货交易则由经营者在市场内租用营业房定点自主进行。
“这是全国最大也是首个网上网下打通的交易市场。网上交易由会员之间直接进行产销对接,并实现了异地同步,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做天下贸易。”业内人士指出。
其间,市场还以组织交易、引导产销、合理配置资源为主线,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茧丝绸流通管理的新方法——在充实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基础上着重建立信息、资金与物流服务,使市场的“信息流”与“资金流”、“物流”相结合,相辅相成,互相带动。
该市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的进场经营者分为会员单位和驻场企业两种。全国丝绸行业百强中的大多数都是市场的会员单位,同时,市场内入驻经营企业达两百多家,覆盖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全国茧丝绸稍具规模的产区都有企业参与到市场中。
事实上,长期以来,浙江每年消耗的生丝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由于长三角的地区制约,浙江的蚕茧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建立则使浙江成为了中国茧丝绸物流的集散中心。通过市场,每年都有两万吨外省的茧、丝源源不断流入浙江,为原料缺口较大的丝绸业发展起到了输血功能。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总经理谢俊告诉《市场导报》记者,目前市场年交易量近200亿元,每年有数万吨茧、丝等商品通过市场平台达成交易。
转型提升
作为外向型行业,丝绸业受此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市场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怎样逆势而上突围发展,转型升级也就成了必由之路。
对此,茧丝绸交易市场分别从传统市场和网上市场两个狠下功夫。
考虑到之前市场以茧丝绸原料产品交易为基础,“接下来着力开始调整一、二、三期商务楼功能布局,进一步改善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开发集丝绸床上用品、丝绸服装、丝绸工艺礼品等于一体的展示展销平台。”工作人员介绍。
按照计划,市场还将建立专门场区,设立蚕丝被重点区域,采用大卖场形式,实行开放式货架运作,分散经营,统一结算等,力争办成“集丝绸行业名优特新产品宣传、展示、促销等功能的大型批发零售市场”。
网上交易方面,市场在现有干茧和生丝网上交易品种的基础上,正积极研究开展坯绸等特色交易品种,以满足交易商对延伸品种的需要。
与此同时,在保持市场信息平台“金蚕网”贸易机会、新闻信息、BBS论坛、动态行情查询、调查投票、会员咨询等频道信息服务的同时,市场还加大了投入,引入新的技术力量,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从而使行业的信息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为企业营销与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考虑到国外用户的信息需求,网站还对中国丝绸行业的政策发布、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等进行及时翻译发布,使网站成为国际人士了解国内丝绸行业发展的窗口。”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监管办公室副主任李建荣表示。
不仅如此,导报记者了解到,市场还与浙江大学合作,联合开发建设了市场新的网站平台,进一步提供包括网络广告、网络营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等服务。
“东桑西移”
2006年,为调整茧丝绸业区域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目前,正进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种桑养蚕、茧丝绸原料和原料初加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阶段。
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随着陕、甘、宁、云、桂、川等西部地区的蚕桑生产大幅增长,已逐渐形成了“中西部地区作为原料产品生产基地、东部地区经营深加工和作为产品定价中心及营销中心”的格局。
在此过程中,中国茧丝绸市场也开始着手建立连接中西部主产区与东部主销区的物流体系,以促使东西部企业通过市场平台的渠道作用,实现有效对接。2007年,市场引入嘉兴国资物流企业嘉兴市物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场举办单位之一,为发展物流延伸服务打开了通道。
“接下来,市场还将在浙江和苏南现有的第三方仓储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蚕业主产区域的研究,理出物流区域的重要节点,将物流体系逐步向苏北、山东、四川、重庆、陕西、广西、云南等丝绸重点产区辐射,在中西部重要的茧丝主产地建立物流仓储服务中心,形成覆盖全国的茧丝绸物流网络体系。”总经理谢俊告诉导报记者。
届时,通过市场网上合同订购系统成交的干茧、生丝等货物都能迅速、合理地运送到交易商所要求的地点,实现 “货畅其流”。
掌控国际丝绸市场“话语权”
如今,无论在印度、或者欧美,当两家公司要洽谈有关丝绸面料或服装时,都要参考一下中国茧丝绸市场的交易价格。
一位丝绸从业人员感慨,当丝绸的定价权掌握在国外商人手里时,国内经历了丝绸行业的长时间萧条,倒闭了许多工厂,也让种桑养蚕的农户“伤透了心”。2001年,丝绸流通渠道全面放开,随着中国茧丝绸市场成交量的日益增大,中国人终于有了丝绸的定价权。
目前,由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了定价的话语权,其每日的交易价格信息——“嘉兴指数”已成为全球茧丝绸行情的风向标。
但在市场管理者眼中,市场交易的国际化仍将是他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市场网上发布动态行情的国外用户近300家,分布在印度、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法国、德国、美国、阿联酋、香港、乌兹别克斯坦等21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我们市场主要是茧丝原料的特殊性,所以现在的国外用户70%来自印度,这和印度是我们的主要茧丝原料进口国的情况相吻合。”市场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
而接下来,市场还将在积极拓展茧丝绸产品交易的基础上,结合“嘉兴国际丝绸论坛”,弘扬丝绸文化、引导丝绸消费,探索推动市场交易国际化。
“力争使丝绸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平台开展多种丝绸产品贸易,使‘嘉兴指数’发展成为涵盖茧、丝、绸及各类丝绸成品,全面反映丝茧绸行业运行情况的综合指数。”总经理谢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