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永拍摄的彭秀珍工作照黄绪翻拍

彭秀珍指着速成中学同学合影黄绪摄
第一批纺织女工
彭秀珍出生于1930年,是个老沈阳。别看她已经75岁高龄,却身板硬朗、十分健谈。1947年夏天,作为沈阳解放前的第一批织布女工,她来到当时的东北第八纺织厂(后来的沈阳纺织厂)织布厂工作。
彭秀珍介绍说,以往织布没有女工,是因为织布的“大溜子”足有100多公斤重,女工抬不动。当上织布女工后,她们几个姐妹合伙抬“大溜子”,不向男工示弱。
彭秀珍老人说,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们一天三班倒,为支前多织布、织好布。最多的时候,她一个人同时操作6台机器。午休时,她从不离开机器,把饭盒放在机台下面,眼睛盯着马达运转,瞅准机器运行空子,才能吃两口午饭。当时,彭秀珍老人织出的几万匹布,经过检验全是一等品。
建国初期女劳模
1951年第83期《东北画报》载,彭秀珍是沈阳纺织厂织布厂女工,为全车间生产数量、质量最高的一个。据史料记载,1951年2月25日前后,沈阳市召开了第二届劳模代表会议。在沈阳市档案馆提供的“沈阳市第二届劳模代表会议劳模代表名单”中,“纺织工会”排名第一位的,便是妇女劳模彭秀珍。
提起1951年3月8日,沈阳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的盛况,彭秀珍老人仍然激动不已。她回忆说,1951年3月8日,厂里一位领导陪同她,乘坐敞篷货车来到市府广场会场。功臣台上,一位主持人在念女劳模名单,有关领导逐一为女劳模们颁发奖品、奖状。彭秀珍老人清楚记得,奖品是女式衬衫;当时她站在功臣台的一个角落里,所以,《沈阳晚报》刊登的老照片上,根本找不到她。人生可贵不服输眼下,彭秀珍全力护理、照顾老伴。老伴因患类风湿等疾病,行动不便,就连吃饭、穿衣,都得彭秀珍老人照料。彭秀珍老人乐观地说:“过去那么艰苦的日子都过来了,还怕眼前的困难吗?人啊,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永远也不能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