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是名震华夏的丝绸之都、丝绸之乡。在数百年的丝绸发展史上,无数文人墨客来到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描写绸乡风光的数以千计的灿烂诗篇。这些瑰丽篇章,既为我们认识家乡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更为讴歌我们的家乡积累了丰富的宝藏。
明末复社的重要成员周灿出生于盛泽,他以文人的敏感看到了家乡在短短几十年中发生的巨变。他在《盛泽》一诗中挥毫写道:“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这首诗鲜明地刻划出水乡绸市活跃的经商盛况。从前荒村野店的乡间,转眼之间兴起了一个繁华的市场,远方的客人万里迢迢来到这里,把大批昂贵的罗绮销往中原各地。诗人深切地感受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激剧地变化,向被称作“末等臣民”的商贾,在这里居然显得异常尊贵。诗人又客观地反映出盛泽地区丝绸业的兴起离不开丝织工人的辛勤劳作。正是这些响彻晨昏的隆隆机杼之声,才托起了这个生气盎然的绸市。这首诗,给我们形象地描绘了盛泽手工丝织业形成初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研究明季江南经济、社会形态的重要资料。
清初大诗人汪琬与计东是莫逆之交。计东家居盛泽茅塔村,汪琬曾几度来访。汪琬在《过盛湖访甫草先生于学山堂》一诗中,抒写了盛泽的水村风情:“溪流凡数转,始得到君家。香稻连畦暗,疏杨护岸斜。村家纷纺织,湖近足鱼虾。稚子来看客,相随笑语哗。”在去茅塔的航程中,溪流洄转,杨柳拂岸,稻香扑鼻,鱼虾满塘,好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特别是,一路看来,村村坊坊,家家户户,到处飘散着纺织的咿呀声及孩子们的笑语声,充满着蓬勃热闹的生活情调。盛泽农村丝织业的兴旺,从这幅风俗画卷中可见一斑了。
描写盛泽丝绸风光最为有名的诗歌当数汪文柏的五律《盛湖》:“矮屋环湫市,洄流界叠塍。夜灯千匹练,秋雨半湖菱。击榜吴娃捷,评珠贾客能。辛勤终岁力,犹未足催征。”汪文柏长期寓居盛泽,对盛湖风光有着独特的感受。诗中写道,低矮的房屋环绕着湖边的绸市,洄流的河水将土地分割成方整的田块。在夜灯的笼照下,千家万户正忙着织绸,放眼望去,那浩淼无际的盛湖在朦胧的灯光中恍若飘浮的千匹白练,美丽得让人无以置信!一场透彻的秋雨将盛夏的暑气赶尽,那湖荡中的菱角开始疯长,转眼间占满了半个湖面。看吧,那娇媚的吴地姑娘,摇起船来正是一副好身手,让小艇象箭一般地穿行。湖中养育的珍珠上岸了,那老到的生意人正估算着这些珍珠的价格。还是广大的农民和丝织工人最为辛苦,他们终年劳作,却还交不起政府催征的繁重税收!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古代社会的风情画卷啊!汪文柏的这首诗,受到时人的击节赞赏,认为它写出了盛湖的神韵。诗人宋贵写道:“季青诗思满汀洲,亥市辛街枕碧流。只道夜灯千匹练,谁知五色彩云浮!”意思是,汪诗的确情满汀洲,它写尽了市河之上绸市的风光;但他还不知道,盛泽出产的丝绸,不仅仅是千匹白练,那五色斑斓的绸品美丽得就象天空飘浮的彩云啊!该诗对美丽的盛泽丝绸充满着自豪感。
在古代的盛泽地区,还有两个小市镇,一名新杭市,一名黄溪市。新杭市与浙江的王江泾镇毗邻,工商业的发展应该早于盛泽。有两首《新杭竹枝词》写道:“新杭市接王江泾,新杭人家稀入城。有时千匹万匹练,却上江船汉口行。”“郎住吴江妾秀州,问郎只说住桥头。桥南桥北分乡县,桥下长流终合流。”这两首民歌极其亲切地写出了两地一衣带水,难分彼此,同饮一江水的关系。丝绸业的发达从大宗白练远销楚地汉口便可知晓。黄溪市在盛泽以北约12华里,在清初已是一个工商业十分繁荣的市镇。有两首《黄溪竹枝词》写道:“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漫揭轻裙上楼去,试看侬撷好花枝。”“郎起金梭妾起花,丝丝朵朵著人夸。无端北人嫌轻去,贱煞吴绫等苎麻。”这两首小诗,以无比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吴地青年从小勤劳,练就了高超的织绸技艺,他们在劳动中培育爱情,垒筑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劳动包蕴着可怕的风险,一旦产品滞销,常年的辛苦将付之汪洋。诗中的阿蛮姑娘尤其惹人怜爱,她那苗条的身姿,娴熟的技艺,优雅的仪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着这些华美的诗篇,我们益发感受到盛泽丝绸文化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益发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对于建设天堂般的山清水秀的新绸都,我们更加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来源:中国蚕丝制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