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民间的银饰,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传世品最多,最早的可追溯到宋、元。省民族博物馆、省美术馆、省民族学院博物馆都有相当数量的银饰藏品,私人亦有收藏者。也许只有云南,才可以在今天还能收集到如此大量而品种丰富的传统银饰品。除了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较好地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习俗和服饰之外,自古盛产的银,也是云南银饰得天独厚之处。
《汉书·地理志》载:建为郡西南朱提山出银。朱提山在昭通地区东北部;东汉时的几个主要产银地——律高(今陆良县东)、贲古(今建水县东南)和双柏,都在云南境内;元代天历年间(公元1328)年,云南一个省的课银额36780两,是全国课银量(77560两)的47%!明代天顺年间,云南课银量上升到10万两以上,占全国课银量(18.3万两)的半数以上!清代康熙年间,云南银厂达19家之多,课银税额长期居全国首位。(以上数字据郭玉富先生《清代银矿开采及课税初探》一文载。)
“云南”这个名字,来源于“彩云之南”。有以上银产量的记载,可以说,云南亦是“白银之南”。
银饰知多少
各族银饰中有相当部分是儿童所用,其中银锁头、锁片最多。因为童年是疾病和意外较多的阶段,按民间的说法,戴银锁能“锁”住生命,避邪趋吉,所以把银锁叫做长命锁。汉、白、彝、藏、哈尼等族的孩子都有戴银锁、银项圈的习俗。童帽上也有不少银饰品。
小女孩们戴银手箍、银耳不,长大了,戴更讲究的些的头饰等等。这些银饰大多是由母亲、祖母传下来的,也有恋人、未婚夫赠的戒指、手镯等定情之物。出嫁时一身银饰美不胜收,这是她们最美的年华,也是她们最洒脱的时期。一旦为人妻为人母,她们将辛苦劳累得顾不上打扮自己。待儿女长大,终于可以歇歇肩时,娇好和容颜已逝,这时她们佩戴大方、庄重的银饰,这标志着她们的主妇身份,也映衬出她们成熟处信的风度。
以少胜多与多多益善
云南少数民族的银饰种类极多,饰物佩戴的特点往往是“头重脚轻”,越往下越少。汉、回、水、怒、独龙、普米、纳西、布依、基诺等民族佩戴银饰的风格是以少胜多,小小一两件银饰,或在手腕,或在耳边,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往往妙不可言。
瑶、壮、哈尼、景颇、德昂、佤、藏等民族佩戴银饰则喜欢多多益善。多饰给人的印象更强烈。有的银饰以线型的链、铃、坠为主,佩饰人行动之时,整组银饰有种流动而茂密的美,更有撞击之声象山涧小溪的低吟浅唱。真正的放声高歌,要数藏、佤和景颇族,一切银饰都硕大饱满,满溢着山地民族的豪放之情。在傣、白、彝等民族中,则同时存在着简饰与多饰两种风格。
云南银饰的制作工艺
“百货云集,百艺毕呈,……”妇女们高兴的事情,是城乡第一流银匠到时都带了各种新样首饰,选平敞地搭个小小布棚,展开全部场面,就地开业,煮、炸、锤、钻、吹、镀、嵌、接、显得十分热闹。”沈从文先生的《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一文中,记述了云南往昔的银匠和制银工艺。
现在云南银饰制作工艺不如沈从文先生文中所写的那么全面,最常见有三种:
浇铸成型,錾刻细部。铸造来自青铜工艺,唐代以后,在金银器饰上使用得越来越少,但在云南却延续得更长。云南的明代银饰中,有相当部分是浇铸、錾刻结合制成的。錾刻要使用各种形状的钢錾子,用小锤将纹饰錾刻在坯料的表面或背面。錾花工艺有阳錾、阴錾、平整、镂空等数种。
锤碟为主。使用这种工艺的云南银饰很多。有的是单件锤碟成型。再锤出细部与纹饰;有的是锤碟之后焊接成型;还有的是锤碟之后以银环银链连接成整件饰品;一些立雕、圆雕造型的银饰,也是锤碟之后再焊接成的。
花丝工艺加镶嵌、点翠去珐琅。用银丝纺织、堆垒、掐花、攒焊,做成各种平面或立体的图案纹饰,统称为花丝工艺。它可以用较少银料制成较大体积的饰品,并且十分精致玲珑。花丝工艺往往同时使用镶嵌、镀金、点翠或珐琅等工艺,清代的云南银饰中有许多这类饰品。
云南银饰镶嵌所使用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黄玉、翡翠、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琥珀、水晶、珍珠、象牙、麂牙等十余种。
一件银饰是否精美,在于款式纹样的设计,也取决于制作者的手艺。目前云南各地制作的银饰,除极个别者外,大多不及前几个朝代的传世品。一引起技术要求高的工艺,如点翠、编丝、堆垒等,也已多年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