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织造繁华(组图)


广州第一棉纺厂一名女工正在将白色的纬纱接好。
  古老的珠江三角洲,大大小小的河流星罗棋布,加上南海海洋温润的季候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早就开始养蚕种桑;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普及,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地理位置,广府地区一度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广纱甲天下”的美誉由来已久。

  近代以来,广府地区开风气之先,率先实现缫丝生产的机器化,生丝远销世界各地,在一些领域,曾引领我国纺织业从手工时代走向机器工业化时代的历史潮流。

  斗转星移,当年的繁华已风流云散。让我们重温当年那跌宕起伏的风云际会,寻找当年的纺织女,聆听她们的故事……

  千丝万缕线 衣被人间暖

  缫丝:从家庭副业到机器生产

  蚕丝是广州地区近代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广府甚至全国缫丝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陈启沅。陈启沅生于十九世纪20年代, 1854年他随兄出国经商,在其后将近20年中,遍历南洋各埠,然而“仍未尝废农桑之心”。1873年,陈启沅回国以后,在故乡南海简村创办一个名叫“继昌隆丝偈”的缫丝厂。厂子规模最初很小,丝釜不过几十部,后来逐渐扩大,最多达到八百部,工人达到七百多人。所用的机器当时叫做“机汽大偈”,单从机件结构看,这种大偈和十九世纪初期西欧的改良手工蒸汽缫机颇相类似。机汽大偈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十分显著。当时就有人说,在这种丝偈中,“每一个女工可抵十余人之工作”。

  自“继昌隆”后,这种新式缫丝工业在珠三角飞速发展。到1881年,广州地区的丝厂,已经增

1935年建成的广东纺织厂初期的生产车间。
加到10家,丝年产量近一千担;十九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式缫丝工业在广府地区已牢固地树立了根基;至十九世纪80年代末期,广州已有丝厂五六十家。

  对此,张晓辉教授认为,继昌隆缫丝厂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我国民族资本最早的企业之一”,更在于,在它的带动下,广府的制丝业慢慢脱离传统家庭副业或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走向机器生产时代。至20世纪初,丝厂普遍已使用蒸汽动力运转丝车,机器缫丝业已成为当地主要的近代工业。从此,市场上有了机器缫丝(也称厂丝)和土丝的区别。厂丝生产效率高,大部分产品通过洋行出口到欧美、南洋等地;土丝质量相对差,手工相较粗糙,主要用于国内市场。

  20世纪初期,广州及附近的顺德、南海等地的蚕丝业日渐鼎盛。“桑基鱼塘”成为当地数十万户居民的生产方式,并出现 “家家早起夜眠迟,生丝要赶趁圩期”的忙碌景象。此外,缫丝厂遍地开花,数量和拥有的丝车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当时有民谚:“一担桑叶一担米,一船丝出一船银归。”形容的就是当时的空前盛况。

  广府的缫丝业虽然曾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长期以来一直潜伏着危机。在原料上,广府蚕丝质量不高。由于农民植桑不得法,蚕种不良,一年有6~8次的造数,过于频密,与江浙相比,蚕茧小而且蚕丝质量次。在生产手段和技术设备上,广府也相对落后。虽然在二十世纪20年代,广府

一名女工正在搬运纱锭。
的丝厂和丝车数居于领先地位,但大都采用旧式制造法,丝车的产量、质量都比不上江南地区,粤丝以量取胜,终归不是出路。地方政府对丝厂不断加重的苛捐杂税也在摧残着这个行业,当时,不少实力薄弱的丝厂被迫停产。

  此外,粤丝贸易长期为外商所把持。粤丝不直接与国际市场挂钩,而是通过洋丝行进行贸易,洋丝行操纵市况,牟取暴利。

  正因为这些潜在危机,二十世纪30年代初国际市场的衰滞,就促成了建立在外贸出口基础上的广府缫丝业的危机的总爆发。各国高树关税壁垒,粤丝出口疲滞。再加上当时西方已开始生产人造丝,尤其是日本生丝飞速崛起,技术更为先进,严重冲击着华丝。抗战爆发,省内蚕丝区域,原本集中于珠江三角洲,自日军入侵后,大片桑园、蚕种场及缫丝厂被毁,幸免者亦被迫停工。

  棉纺:从土布当家到洋纱风行

  “与蚕丝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不同,广州地区受气候限制,基本不产棉,这使得传统棉纺织业的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地方,生产方式陈旧。”张教授说。然而,这一状况在鸦片战争后发生转变。西方列强打开我国的大门后,大量向我国倾销洋纱、洋布。广东市场是最早被入侵的地区之一,英国从印度殖民地源源不断向广州地区输入洋纱、机制棉布等产品。这些产品是近代机器大生产的产物,质量较传统手工业好,价格也相对较低,它们的大量涌入,反而推动了一直受制于原料不足的广东织布业的发展,并且在全国率先用机器纱淘汰了土纱,洋纱成为织布业的主要用料。

  广州是当时岭南三大织布中心之一。20世纪初,广州附近各县便开始了“洋机盛而土机衰”的

当时·今日:纺织女工聚在一起用餐的场景,变了的只有色彩。
过程。1907年,民营的黄埔织造社合资有限公司成立于广州市小东门糙米栏,开始使用铁织布机生产。1911年,广州亚通机器织布厂投产,从日本进口电动织布机100台,是广东省使用现代机器织布的首家企业。1927年,一个名叫赵旋庆的新会人,运回日本式脚踏铁木织布机12台,与其表弟开设针织厂、织布厂,这是广州民营工厂采用脚踏机织布的开始。它比起先前手工织布梭机效率大为提高。到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止,广州已逐步将日本式脚踏铁机改造为引用电机织造,比较重要的企业有兴业、荣新、广生隆、亚通、永新、黄埔织造公司等十余家。全市电机织布多生产上档货品,以花样多、价格廉、质地厚实及供应方便而风行一时。

  二十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物价较平稳,加上国内抵制日货运动等有利条件,广州地区的织布业发展兴盛。资料显示,至1938年沦陷前夕,广州约有棉纺织工厂110家,而其中以 “广东省营纺织厂”规模最大。

  张教授认为,近代以来,广州棉纺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与蚕丝业相比,机器化程度相对较低,用马达作动力的织布厂不多,手工织造仍然是一种主要方式。1922年的《香港华字日报》记载,广州当时有大小织造厂二百余间,“唯多手机织造”。战后初期,因南洋及国内多地需求量大,织布业有所复兴,生产曾蓬勃一时,广州最盛时达四百余家,规模较大者有二三十家,但家庭工艺式占了三百多家。72岁的简丽卿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她的回忆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广州的小北、西关等地方,除了有作坊式的织布厂,很多家庭都会在家里手工织布,女儿打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做好的布自己可以用,或者拿去卖换钱。兴盛时,家家户户的织机声响成一片,昼夜不息。


21/212>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