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织物分析

 

由于织物所采用的组织,色纱排列,纱线的原料及特数,纱线的密度,纱线的捻向和捻度以及纱线的结构和后整理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形成的织物在外观上也就不一样。

为了生产,创新或仿造产品,就必须掌握织物组织结构和织物的上机技术条件等资料。为此就要对织物进行周到和细致地分析,以便获得正确地分析结果,为设计,改造或仿造织物提供资料。

为了能获得比较正确地分析结果,在分析前要计划分析的项目和他们的先后顺序。操作过程中要细致,并且要在满足分析的条件下尽量节省布样用料。

织物分析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取样

分析织物时,资料的准确程度与取样的位置,样品面积大小有关,因而对取样的方法应有一定的规定。由于织物品种极多,彼此间差别又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样品的选择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一)取样位置

织物下机后,在织物中因经纬纱张力的平衡作用,是幅宽和长度都略有变化。这种变化就造成织物边部和中部,以及织物两端的密度存在着差异。另外在染整过程中,织物的两端,边部和中部所产生的变化也各不相同,为了使测得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一般规定:从整匹织物中取样时,样品到布边的距离不小于5cm,离两端的距离在棉织物上不小于1.5-3m;在毛织物上不小于3m;在丝织物上约3.5-5m。

此外,样品不应带有显著的疵点,并力求其处于原有的自然状态,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二)取样大小

取样面积大小,应随织物种类,组织结构而异。由于织物分析是消耗试验,应根据节约的精神,在保证分析资料正确的前提下,力求减小试样的大小。简单组织的织物试样可以取得小些,一般为15cm*15cm。组织循环较大的色织物可以取20cm*20cm。色循环大的织物(如床单)最少应取一个色纱循环所占的面积。对于大提花(如被面,地毯)因其经纬纱循环数很大,一般分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结构即可。因此,一般取为20cm*20cm,或25cm*25cm。如样品尺寸小时,只要比5cm*5cm稍大即可分析。

二: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对布样进行分析工作时,首先应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织物的正反面一般是根据其外观效应加以判断。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

1.一般织物正面的花纹,色泽均比反面清晰美观。

2.具有条格外观的植物和配色模纹织物其正面花纹必然是清晰悦目的。

3.凸条及凹凸织物,正面紧密而细腻,具有条状或图案凸纹,而反面较粗糙,有较长的浮长线。

4.起毛织物:单面起毛织物,其起毛绒一面为织物正面。双面起毛绒织物,则以绒毛光洁,整齐的一面为正面。

5.观察织物的布边:如布边光洁,整齐的一面为织物正面。

6.双层,多层及多重织物,如正反面的经纬密度不同时,则一般正面具有较大的密度或正面的原料较佳。

7.纱罗织物:纹路清晰绞经突出的一面为织物正面。

8.毛巾织物:以毛圈密度大的一面为正面。

多数织物其正反面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不少织物的正反面极为近似,两面均可应用。因此对这类织物可不强求区别其正反面。

三:确定织物的经纬向

在决定了织物的正反面后,就需判断出在织物中那个方向是经纱,哪个方向是纬纱,这对分析织物密度,经纬纱特数和织物组织等项目来说,是先决条件。

区别织物经纬向的主要依据如下。

1.如被分析织物的样品是布边的,则与布边平行的纱线便是经纱,与布边垂直的则是纬纱。

2.含有浆份的是经纱,不含浆份的是纬纱。

3.一般织物密度大的一方为经纱,密低小的一方为纬纱。

4.筘痕明显之织物,则筘痕方向为织物的经向。

5.织物中若干纱线的一组是股线,而另一组是单纱时,则通常股线为经纱,单纱为纬纱。

6.若单纱织物的成纱捻向不同时,则Z捻纱为经向,S捻纱为纬向。

7.若织物成纱的捻度不同时,则捻度大的多数为经向,捻度小的为纬向。

8.如织物的经纬纱特数,捻向,捻向都差异不大,则纱线的条干均匀,光泽较好的为经纱

9.毛巾类织物,其起毛圈的纱线为经纱,不起毛圈的纱线为纬纱。

10.条子织物其条子方向通常是经向。

11.若织物有一个系统的纱线具有多种不同特数时,这个方向则为经向。

12.纱罗织物,有扭绞的纱线为经纱,无扭绞的纱线为纬纱。

13.在不同原料交织中,一般棉毛豁棉麻交织的织物,棉为经纱;毛丝交织物中,丝为经纱;毛丝棉交织物中,则丝,棉为经纱;天然丝与绢丝交织物中,天然丝为经纱;天然丝与人造丝交织物中,则天然丝为经纱。

由于织物用途极广。因而对织物原料和组织结构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判断时,还要根据织物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四:测定织物的经纬纱密度

在织物单位长度中排列的经纬纱根数,称为织物的经,纬纱密度。
织物密度的计算单位以公制计,是指10cm内经纬纱排列的根数。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织物的外观,手感,厚度,强力,抗折性,透气性,耐磨性和保暖性能等物理机械指标,同时他也关系到产品的成本和生产效率的大小。

经、纬密度的测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直接测数法

直接测数法是凭借照布镜或织物密度分析镜来完成。织物密度分析镜的刻度尺长度为5cm,在分析镜头下面,一块长条形玻璃片上刻有一条红线,在分析织物密度时,移动镜头,将玻璃片上红线和刻度尺上红线同时对准某两根纱线之间,以此为起点,边移动镜头边数纱线根数,直到5cm刻度线为此。输出之纱线根数乘以2,即为10cm织物的密度值。

在点数纱线根数时,要以两根纱线之间的中央为起点,若数到终点时,超过0.5根,而不足一根时,应按0.75根算;若不足0.5根时,则按0.25根算。织物密度一般应测得3-4个数据,然后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二)间接测试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密度大的,纱线特数小的规则组织的织物。首先经过分析织物组织及其组织循环经纱数(组织循环纬纱数),然后乘以10cm中组织循环个数,所得的乘积即为经(纬)纱密度

五:测定经纬纱缩率

经、纬纱缩率是织物结构参数的一项内容。测定经纬纱缩率的目的是为了计算纱线的特数和织物用纱量等。由于纱线在形成织物后,经(纬)纱在织物中交错屈曲,因此织造时所用之纱线长度大于所形成织物的长度。因而我们把其差值与原长之比值称为缩率。以a(%)表示。
缩率=100%*(伸直长度-试样中长度)/伸直长度

经纬纱缩率的大小,是工艺设计的重要依据,他对纱线的用量,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织物的外观均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缩率的因素很多,织物组织,经纬纱原料及特数,经纬纱密度及在织造过程中纱线的张力等的不同,都会引起缩率的变化。

分析织物时,测定缩率的方法,一般在试样边缘沿经(纬)向量取10cm的织物长度。并记上记号(试样小时,可量取5cm的长度),将边部的纱缨剪短(这样可以减少纱线从织物中拔出来时产生以外伸长),然后轻轻将经(纬)纱从试样中拔出,用手指压住纱线的一端,用另一只手轻轻的将纱线拉直(张力要恰当,不可有伸长现象)。用尺量出记号之间的经(纬)纱长度这样连续作出十个数后,取其平均值,带入上述公式中,即可求出经或纬纱的缩率值。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确程度较差,测定纱线缩率的目的是为了计算纱线特数和织物用纱量等。在测定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拔出和拉直纱线时,不能使纱线发生退捻或加捻。对某些捻度较小或强力很差的纱线,应经量避免发生意外伸长。

2.分析刮绒和缩绒织物时,应先用剪刀或火柴除去表面的绒毛,然后再仔细的将纱线从织物中拔出。

3.粘胶纤维在潮湿状态下极易伸长,故在操作时避免手汗沾湿纱线。

六:测算经纬纱特数

纱线是用特数来表示其细度的。纱线特数是1000m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克数。计算公式如下: tex=1000G/L
tex表示经或纬纱特数;G表示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g);L表示长度(m)。

纱线特数的测定一般有两种方法。
1.比较测定法:此方法是将纱线放在放大镜下,仔细的与已知特数的纱线进行比较,然后决定经纬纱的特数。此方法测定的准确程度与试验人员的经验有关。由于做法简单迅速,工厂的试验人员往往乐于采用。

2.称重法:在测定前必须先检验样品的经纱是否上浆,若经纱是上浆的,则应对式样进行退浆处理。

测定时从10cm*10cm织物中,取出10根经纱和10根纬纱,分别称其重量。测出织物的实际回潮率,在经纬纱缩率已知的条件下,经纬纱特数可用下式求出:
tex=G(1-a)(1+W~)/(1+W)
G表示10根经纱或纬纱实际重量;a表示经或纬纱缩率;W表示织物的实际回潮率;W~表示该种纱线的公定回潮率。

以下为各种纱线的公定回潮率(%):棉 8.5 ;粘胶 13 ;精梳毛纱 16 ;粗梳毛纱 15 ;晴纶 2 ;醋脂 7 ;绢丝 11 ;涤纶 0.4 ;锦纶 4.5 ;维纶 5 ;丙纶 0
七:定经纬纱原料

正确和合理的选配各类织物所用原料,对满足各项用途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布样的经纬纱原料要进行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织物经纬纱原料的定性分析 目的是分析织物纱线是什么原料组成,即分析织物是属纯纺织物、混纺织物,还是交织织物。鉴别纤维一般采用的步骤是先决定纤维的大类,属天然纤维素纤维,还是属天然蛋白质纤维或是化学纤维。再具体决定是哪一品种。常用的鉴别方法有手感目测法、燃烧法、显微镜法和化学溶解法等,其具体方法与纤维的鉴别方法相同。
2.混纺织物成分的定量分析 这是对织物进行含量的分析,一般采用溶解法,它是选用适当的溶剂,使混纺织物中的一种纤维溶解,称取留下的纤维重量,从而也知道溶解纤维的重量,然后计算混合百分率。

具体方法同混纺纱线含量分析法。

八:概算织物重量

织物重量是指织物每平方米的无浆干重克数。他是织物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他也是对织物进行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根据织物样品的大小及具体情况,可分两种试验方法。

1.称重法 用此方法测定织物重量时,要使用扭力天平,分析天平等工具。在测定织物每平方米的重量时,样品的面积一般取10x10(CITi2)。面积愈大,所得结果就愈正确。在称重前,将退浆的织物放在烘箱中烘干,至重量恒定,称其干重,则
G(g/m2)=gxl0000/(Lxb)
G--样品每平方米无浆干重(g/平方米);s--样品的无浆干重(g);L--样品长度(cm);b--样品宽度(cm)。
2.计算法 在遇到样品面积很小、用称重法不够准确时,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所得的经纬纱特数,经纬纱密度,经纬纱缩率进行计算,其公式如下:
G={ 10P,*Tex,/[(1-a,)*1000]+10P。*Tex。/[(1-a。)*1000] }*[1/(1+W)]
=1/100*[P,*Tex,/(1-a,)+P。*Tex。/(1-a。)]*[1/(1+W)]
=1/[100*(1+W)]*[P,*Tex,/(1-a,)+P。*Tex。/(1-a。)]
G——样品每平方米无浆干重(s/平方米);
P,、P。——样品的经纬纱密度(根/lOcm);
a,、a。——样品的经纬纱缩率(%);
W——样品的经,纬纱公定回潮率(%),
Tex,、Tex。--样品的经,纬纱特数 

九:分析织物的组织及色纱的配合

对布样做了以上各种测定后,最后应对经纬纱在织物中交织规律进行分析,以求得此种织物的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织物经纬纱所用原料、特数、密度等因素正确地确定织物的上机图。

在对织物的组织进行分析的工作中,我们常用的工具是照布镜、分析针、剪刀及颜色纸等。用颜色纸的目的是为在分析织物时有适当的背景衬托,少费眼力。在分析深色织物时,可用白色纸做衬托,而在分析浅色织物时,可用黑色纸做衬托。

由于织物种类繁多,加之原料、密度,纱特数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以使分析工作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用的织物组织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拆纱分析法 这种方法对初学者适用。此法应用于起绒织物、毛巾织物、纱罗织物、多层织物和纱特数低、密度大,组织复杂的织物。

这种方法又可分为分组拆纱法与不分组拆纱法两种。
(1)分组拆纱法:对于复杂组织或色纱循环大的组织用分组拆纱法是精确可靠的,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a.确定拆纱的系统:在分析织物时,首先应确定拆纱方向,目的是为看清楚经纬纱交织状态。因而宜将密度较大的纱线系统拆开,利用密度小的纱线系统的间隙,清楚地看出经纬纱交织规律。

b.确定织物的分析表面;究竟分析织物哪一面,一般以看清织物的组织为原则。如:若是经面或纬面组织的织物,以分析织物的反面比较方便,若是表面刮绒或缩绒织物,则分析时应先用剪刀或火焰除去织物表面的部分绒毛,然后进行组织分析。

c.纱缨的分组:在布样的一边先拆除若干根一个系统的纱线,使织物的另一个系统的纱线露出10mm的纱缨,然后将纱缨中的纱线每若干根分为一组,并将1、3、5……等奇数组的纱缨和2、4、6……等偶数组的纱缨,分别剪成两种不同的长度。这样,当被拆的纱线置于纱缨中时,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它与奇数组纱和偶数组纱的交织情况。

填绘组织所用的意匠纸若每一大格其纵横方向均为八个小格,正好与每组纱缨根数相等,则可把每一大格作为一组,亦分成奇、偶数组与纱缨所分奇偶数组对应,这样,被拆开的纱线在纱缨中的交织规律,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记录在意匠纸的方格上。

(2)不分组拆纱法:当了解了分组拆纱法后,不分组拆纱法就容易了解了。首先选择好分析面,拆纱方向与分组拆纱相同,此法不需将纱缨分组,只需把拆纱轻轻拨入纱缨中,在意匠纸上把经纱与纬纱交织的规律记下即可。

2.局部分析法 有的织物表面,局部有花纹,地布的组织很简单,此时只需要分别对花纹和地布的局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花纹的经、纬纱根数和地布的组织循环数,就可求出一个花纹循环的经纬纱数,而不必一一画出每一个经,纬组织点,须注意地组织与起花组织起始点的统一问题。

3.直接观察法 有经验的工艺员或织物设计人员,可采用直接观察法,依靠目力或利用照布镜,对织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将观察的经纬纱交织规律,逐次填入意匠纸的方格中。分析时可多填写几根经纬纱的交织状况,以便正确的找出织物的完全组织来。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主要是用来分析单层密度不大,纱特数较大的原组织织物和简单的小花纹组织织物。

在分析织物组织时,除要细致耐心外,还必须注意布样的组织与色纱的配列关系。对于白坯织物,在分析时不存在这问题。但是多数织物其风格效应,不光是由经纬交织规律来体现,往往是将组织与色纱配合而得到其外观效应。因而,在分析这类色纱与组织配合的织物(色织物)时,必须使组织循环和色纱排列循环配合起来,在织物的组织图上,要标注出色纱的颇色和循环规律。

在分析时大致有如下的几种情况。

1.当织物的组织循环纱线数等于色纱循环数时,只要画出组织图后,在经纱下方,纬纱左方,标注上色称和根数即可。

2.当织物的组织循环纱线数不等于色纱循环数时,在这情况下,往往是色纱循环大于组织循环纱线数。在绘组织图时,其经纱根数应为组织循环经纱数与色经纱循环数的最小公倍数,纬纱根数应为组织循环纬纱数与色纬纱循环数的最小公倍数。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