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纺织行业ERP的发展之路分析

                                

    最近,与一些棉纺织厂的CIO交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谈的最多的问题是:接触的ERP软件,都满足不了企业生产制造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需求,需要进行二次开发,风险难以估计,因此感到很困惑。由此思考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发展行业化ERP软件的若干问题。

  1、用户需要行业化软件

  首先,某种软件产品的存在依赖于需求和市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行业细分需求特点日益明显。制造业企业用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更要求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现代化管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这方面的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同样是制造业,、电子、医药、冶金、化工、纺织、汽车等等对ERP软件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为汽车行业,总装厂、零部件厂、毛坯厂对软件功能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同为纺织行业,棉纺织厂、印染厂、针织厂和服装厂之间差异也很大。

  另一方面,ERP的核心说到底还是MRP,这样的管理软件需要行业定位,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工业两类,还有间歇式生产,流水式生产,连续流程生产等等在生产计划、能力计划和车间控制方面的多种功能,但是也不可能覆盖所有行业,不能满足不同工业领域、不同产品生产的特殊要求。一个大而通用的软件系统满足多种行业的用户需求是不现实的,也非MRP的初衷。因此,ERP这样面向制造业企业、面向生产过程的软件应该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行业化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树立行业化的概念,ERP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降低实施风险,提高成功率。

  与大而全的通用系统相比,行业化软件系统具有开发周期较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等特点;但由于是按特定行业、特定工业领域设计,具有非常贴切、细致、准确的管理功能,符合行业的管理需求和生产流程,因此功能利用率高。

    2、行业化软件必须是产品

  必须澄清一点,并不是专为某一行业开发的管理软件就是行业化软件。行业化软件首先必须是一个产品,是一个符合科学标准的、成熟的、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化产品,而不只是一个原型,更不是为个别项目定制开发。软件产品意味着组成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是可复用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搭配之后,可以满足同行业的不同类型用户提出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可以在各个用户单位投入实际应用,而不必对软件系统进行架构上的修改。

  目前许多专业化ERP公司的软件往往是作为项目定制开发,以单子为导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始终没有形成行业化产品。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明确行业定位,只着眼于眼前的项目订单,没有制定长远发展目标。

  其次是缺乏高水平的软件系统设计,没有一个科学的软件总体架构。

  另外,自身的软件开发管理模式不成熟,只忙于应付用户的定制需求,对软件的设计、版本、质量、文档缺乏科学的控制,软件始终只是一个原型,即使换一个同行业用户,也还要做大量定制开发。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这样的软件看似满足了自己提出的要求,实际隐含了诸多风险。例如,以现有管理模式为基础,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未经一定数量用户的使用,技术成熟度低,在运行中极易出现问题,需要经常性的维护,是最令用户头疼的事情;工作量大,耗时费力,进度难以控制;软件版本升级难以保证等。

    3、行业化ERP的应用特征

  从ERP的行业应用推广的角度,行业化产品不仅是所谓的行业解决方案,还要根据细分领域的具体需求对产品进一步细分,单独开发设置功能模块,形成针对性、适用性更强的产品。行业化产品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包括生产制造管理的主要内容

  ERP系统中,财务、供应、销售、库存管理等有很大程度的共性,涉及行业特点的主要是生产管理有关内容。生产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与控制、仓储管理和财务成本等环节。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和控制,即在拥有准确的数据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计划,正确地执行计划,利用反馈信息解决执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制造业的共同点,也是企业对ERP的基本要求。

  但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和类型、制造方式不同,产品种类、计划模式、业务流程还在不断变化,其特点必须在行业化部分中表现出来。

   (2) 保有较大的用户群

  在细分行业的用户数起码在十个以上。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归纳、集中不同用户的需求,具备产品化的条件。软件系统也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应用,功能才能全面,质量才能稳定,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提出的绝大多数需求。

  (3) 二次开发量限制在很小比例

  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仍然存在个性化需求,作为行业化的补充,用户化的二次开发有时还需要,但要控制在很小比例,不高于百分之十。内容也限于外围的非核心业务,不涉及软件系统的架构。因为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容易破坏原有软件的封装,不能利用固有功能,很难与原有系统保持透明接口;二次开发部分技术成熟度低,在运行中极易出现问题,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一般ERP厂商对二次开发部分不予升版升级的支持等等。

    4、开发行业化ERP是大势所趋

  ERP总体市场扩大,用户行业化特色就更加明显,势必走向行业市场细分;管理软件从通用走向专用,和当初由专用走向通用一样,是发展的必然。而随着国内产品成熟度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特征趋势只能更加突出,这是符合管理软件总体发展趋式的。我国行业市场的规模给瞄准行业化的厂商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在当前行业市场品牌集中度不高的状况下,今后两到三年,率先拥有行业适用的软件产品,其竞争优势将迅速表现出来,会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SAP等国外厂商的行业化推广战略很成功,但在中国很多行业还没有介入,留有较大的空间;一些国内厂商已经开始了行业化工作,有的提出了“基本组件+行业知识+企业特色”的组件库模式满足行业性的需求和个别企业的特殊要求;有的提出了“631 标准 ”, 即 60%是通用功能,30% 的行业标准,依据不同的行业需求确定,10%是客户化内容;这些都是有远见的举措,通过缜密论证,选择有市场前景的行业,必将得到各方面的回报。

  这些行业化产品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行业优势,不仅有利于企业选择,也有利于市场推广。现在一旦问某软件的特点,厂商往往说“面向各种行业”,“适合各种企业”,实际等于什么都没说,用户不得要领,无法选择。而“行业百强企业有XX家应用了我们的软件”具有何等的说服力。

    5、实现行业化的途径

  开发软件行业版本所增加的工作量是可观的,关键是采用的开发技术和管理方法。这决不是按客户需求定制,不是个案项目,行业版本是具有行业特点的商品化软件,是行业经验的积累,要抽取出行业特征,将用户的特别需求映射到系统中。

  对于ERP主导厂商,可以在现有产品线基础上,选择有优势的行业,拓展行业版本。我认为可取的形式是:以行业事业部的组织架构,集中式的开发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开发和实施队伍,以行业内重点企业为试点,有计划地向行业化目标推进。一定要克服各个分公司多点开花,各自为战,相互封闭,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状况。

  这些厂商有产品线、开发力量、销售渠道等优势,有各自熟悉的领域和行业,但是要涉足新的行业,却缺少专业的咨询实施人员,更缺乏有关的行业专家,这对企业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的实施效果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与有行业背景的专业化厂商、中介组织、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是明智的选择。双方不仅是市场宣传层面的伙伴关系,而是有实质内容的技术合作,切实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行业化产品,达到共赢的目的。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