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上一篇 |下一篇

棉纺织经济增长是否过热

                                

    行业经济增长过热,一个显著标志是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然而,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国内棉纺织行业产销率均在95%以上,产销衔接良好,供求关系平衡,增长“过热”,从何谈起——— 
  由于部分地区落后棉纺能力近年来有所反弹,因此,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纺织列为低水平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的五大行业之一。之后,由此衍生出的棉纺织行业经济增长过热的问题,一直成为业界争论与关注的焦点。尽管棉纺织行业历史久远、情况复杂,但判断某一时期行业经济增长的温度如何并不困难,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每年棉纺织行业的高产销率已经作出回答:至少现阶段,棉纺织行业不存在经济增长过热的问题。 

      总量受到冲击  
 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作出任何判断与决定,都将通过多方调研与论证。同样,此次对棉纺织行业作出经济增长“过热”的判断也不是空穴来风。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的有关人士称,2002年末,全国棉纺锭已达5000万锭,比压锭后的1999年增长了45%。今年全国在建产能还有1000万锭,投资主体为民营资本。虽然新增能力大部分起点较高,设备较为先进,但产能的急剧扩张破坏了总量的平衡。新增产能将直接冲击现有存量,特别是在“不公平竞争”条件下,非国有经济的高水平扩张严重威胁到现存的落后国有生产能力,很可能导致体制包袱沉重的中西部国有棉纺企业首先被淘汰出局,从而加重银行坏账和职工下岗的风险。同时,新增产能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可能导致资源进一步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国家发改委认为,棉纺织行业经济增长有些过热,投资过度,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新增产能,保持总量平衡。  
 曾经,“压锭改造,控制总量”对于棉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多年蚕食这一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有效扼制。在当时,毫无疑问,“控制总量”是真理。但是,哲学家有句话说:“当客观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真理可能变为谬误。”纺织突破口战役结束已近4年,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环境、行业发展都与4年前大相径庭,如果4年后的今天依然咬定“总量”不放松,岂不是在将真理推向谬误。  
 发改委指出棉纺织行业增长过热,还在于新增产能将会淘汰落后产能,加重银行坏账和职工下岗问题。但是,无论是生物进化论还是社会进化论,都在告诉人们同一个道理:生物进化、社会进步都必须经过优胜劣汰,没有淘汰就没有发展。更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优胜劣汰为突出特点的市场机制绝不会认同以保护落后存量为前提的总量平衡。落后的生产能力,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的,都应该通过市场竞争自行淘汰,而国家需要做的应该是出台相关政策,核销呆坏账,保障下岗职工生活,积极创造再就业条件。 

      毋庸置疑,今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会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促进棉纺生产能力向优势地区、原料产区集中,因此,棉纺行业优势资源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是市场发挥调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必然结果。如何尽快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抑制速度不是办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开发,加快落后地区棉纺织企业的重组改造、技术进步,尽快实现产业升级,才是当务之急。  
      增长具有合理性  
 “任何行业经济增长过热都会出现相应症状,最明显的是产销率低,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每年国内棉纺织产销率都在95%以上,产销衔接良好,供求关系平衡,增长‘过热’,从何谈起?”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对此质疑。  
  据徐文英介绍,近一两年棉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从1998年到2000年,全国共淘汰940万锭落后设备,棉纺锭从压锭前的4171万锭压缩到2001年的3548万锭。  
  同时,全行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棉纺织先进设备占有率大幅提高。加上入世后中国纺织业纷纷被国内、国际市场看好,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在这种来势迅猛的市场需求拉动下,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棉纺新增产能,并呈现两大明显趋势:一是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二是向民营企业集中。山东魏桥和江苏华芳的生产能力均已超过100万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压锭前的1997年全国棉纱需求量仅为503万吨,2002年全社会棉纱需求量已达到801万吨,在新增能力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棉纱进口量也出现增长,2002年超过60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可以肯定地讲,市场需求是棉纺织行业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原动力和实实在在的支撑点,棉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绝不是温度过高以后所形成的“泡沫”。  
 目前,我国棉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已开始进入一个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新阶段,这是产业规模化和技术投资需求大量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棉纺织行业投资增长较快也带有一些恢复性增长的因素,压缩落后棉纺锭所腾出的市场空间为新增产能的进入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新增产能中,大部分起点较高,设备较为先进,对于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同步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该说,这种作用的效果已逐步显现,今年棉纺织产业链在棉价和市场双重压力下,仍然发展强劲,实现了销售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棉纺行业销售收入增长26.5%,利润增长28.7%,最为可喜的是棉纺产品出口“以量取胜”的局面在今年出现较大转变,前三季度棉纺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超过数量增长,其中棉纱单价增长3.8%,棉织物增长3.4%。  
 据了解,目前新增棉纺锭主要集中于棉花生产省区,这些地区有丰富的原料资源、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发展棉纺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徐文英认为,在棉花产区新增棉纺能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效益原则,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解决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不要自我限制  
  中国加入WTO,棉纺行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努力开拓两个市场,同时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棉纺织工业是纺织的基础性行业,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棉纺织行业在我国纺织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然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发达国家提供的无关税、无配额等优惠政策,成为我国的重要竞争对手。特别是近期,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纷纷推出国家纺织工业政策,通过开放纺织品投资市场,促进国内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积蓄能量。而我们却在喊“投资过度”、“增长过热”,还力图控制总量,限制增长。这种做法的后果必将是把市场拱手相让他人,丧失自我发展甚至是未来生存的空间。 
  但是,提倡发展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盲目发展,认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可以重来。专家指出,国家对棉纺能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及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由单纯的严格控制总量转向宏观调控与适度发展并举,对棉纺织总量的行政控制应转变为用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加以规范。也就是说,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生产能力,新增能力控制由行政审批转向实行以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加以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要求新增能力必须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专家建议,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存在的较大差距应通过发展中西部棉纺织业得以尽快缩小。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原料资源,具有发展棉纺织产业的良好条件。鼓励在西部地区投资改造、建设、发展棉纺织工业,并针对西部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政策,如放宽新增能力的技术要求等。同时,要与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协调一致,使棉纺织工业真正成为拉动当地棉花种植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社会就业的先导性产业。另外,中西部国有棉纺织企业还有一定比重,对于这部分企业应继续给予特殊的“产业退出政策”,如核销呆坏账准备金等,也可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嫁接,改变目前国有比重过高的状况。 
  尽管目前棉纺织行业还没出现过热问题,但并不说明不需要提高这方面警惕,更不能说明棉纺织经济增长永远不会过热。只要预防在先,引导有力,措施得当,相信棉纺织行业一定能够保持正常温度,远离“过热”,实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