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古代丝绸: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三)

  三、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

  西夏除了和西州、大食有经济交往外,商贸来往最多的还是丝路东端的国家———宋、辽、金。西夏前期与北宋、辽经济往来频繁。西夏至宋朝的贡使“纵其为市”,设置在双方边境上的官方榷场、和市,买卖兴隆。除此之外,两国边民之间还有私市。榷场贸易中,西夏以畜产品、土特产换取北宋的锦帛、罗绮、香料、香药、漆器、瓷器等。西夏因与北宋贸易而“公私无乏”、“资用饶足”(注:《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八,司马光《上哲宗乞还西夏六寨》。)。西夏与辽一直友好,西夏使者频繁至辽,贡使贸易不断,西夏使人还在辽境沿路私市交易。辽在云中、上石楞坡、天德、云内、银瓮等处设市场,允许双方买卖。金灭北宋,在夏金边界的兰州、保安、绥德、东胜、环州等地设立榷场,并沿袭辽在云中、上石楞坡、天德、云内、银瓮等处的互市(注:《大金国志》卷十三。),而且允许夏使在京城买卖货物。夏金之间频繁遣使,商贸往来很密切。西夏与南宋没有什么交往,因而茶叶、丝绸多从金获取。

  西夏与周边民族都有经济联系。茶叶是饮乳吃肉的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西人颇以善马至边,其所嗜唯茶,而乏茶为市”(注:《宋史》卷一八四《食货》下。)。北宋与西北少数民族间的茶马贸易很盛,“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注:《封氏闻见录》卷六《饮茶》。)。茶叶也是西夏与西部民族贸易的重要商品。西夏每年从北宋获得大量茶叶,与西蕃之间“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唐朝以绢买西北之马,北宋以银、绢、盐、茶等物博西北的马匹,可见绢等丝织品很受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欢迎。西夏的织绢院生产一定数量的丝织品,通过岁赐、回赐、贸易等途径,从北宋得到大量丝绸。苏轼曾说,西夏“每一使至,赐予、贸易无虑得绢五万余匹,归鬻之其民,匹五六千,民大悦,一使所获率不下二十万缗。使五六至,而累年所岁赐可以坐复”(注:《宋文鉴》卷五十五,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西夏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人民常以野菜充饥,生活困苦。西夏法典《贞观玉镜将》和《天盛律令》以丝绸、银两、茶叶来奖励立战功的将士和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文臣,可以看出丝绸是十分难得的稀罕物,不是人人轻易能得到的,境内丝绸的商品率不可能很高。很多史料表明,西夏一旦与北宋关系恶化,双方贸易便会中断,西夏经济立马疲困,一匹绢涨到十几贯甚至几十贯。丝绸轻软,便于携带,价钱很高,一向是东西方商人长途贩卖的理想商品。结合西夏国内人民生活艰辛、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从北宋带回来的丝绸应是卖给境内外的商贾,通过他们再向西贩运。西夏因转手丝绸贸易,获利很多,成为充实国力的重要手段。

  仁孝时,西夏与金、西辽、吐蕃、西州、大食有外交往来(注:《天盛律令》,卷九《事过问典迟门》、卷十九《供给驮门》、卷七《敕禁门》,见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天盛律令·使来往门》规定:“他国来使,住于京师馆驿,依官买卖,未住诸人不许随意买卖。若违律买卖不纳税,则承诸人买卖逃税之罪,赐举告赏当与前相同。依税法纳税,并因不应买卖,徒二年。”可知西夏首都兴庆府内有馆驿专供外国使者、商人歇息、交易,政府征收外贸税。《天盛律令》有《与敌大使买卖》条,说明西夏政府从不轻易错过获取利润的机会,对商业高度重视。西夏的榷场交易和贡使买卖都以官方为主,《天盛律令·他国买卖门》都是有关去国外采购商品的法律规定,反映官商在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西夏法典规定,“皇城司、三司等往汉、契丹卖者,坐骑骆驼预先由群牧司分给,当养本处,用时驮之”(注:《天盛律令》,卷九《事过问典迟门》、卷十九《供给驮门》、卷七《敕禁门》,见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反映西夏使团、商队还常去西辽买卖。从《天盛律令·畜患病门》“马院所属熟马、生马及予汉、契丹马中之患疾病、生癞者,当告局分处,马工当遣医人视之”,可知西夏贩往西辽的商品中有一定数量的马匹。西辽地域辽阔,疆界“东北至叶尼塞河上游,与吉尔吉斯为邻;西北越过巴尔喀什湖,包括康里人活动的地区,西至咸海以北地区”(注:魏良弢:《西辽史研究》第130页、第146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高昌和喀喇汗均为其属国。西辽的国际贸易相当发达,“处于商道的大城怛逻斯,讹打剌等都有专供商队过往食宿的旅店和出售商品的地方。国际贸易贩运的商品主要是高级消费品:中原的丝绸和高级工艺品、中亚和西亚的珠宝玉器和香料等。此外,奴隶也是贩运的对象之一,他们主要来自北方游牧部落,多运往河中和西亚地区”。这一时期,西夏的贡使、商人穿梭在金与西辽之间,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西州回鹘与西夏友好,贡使、商队常往来于西夏。其实,西夏时西域回鹘各国对商业是非常重视的。喀喇汗王朝把商税视为国库的主要收入。《福乐智慧》说:“商业带给国家利益很大,这样才能保证国库免于匮乏”,国王“要保护商道的安全,肃清一切盗贼”。文字史料和考古材料已证明,地处中西交通枢纽的西域回鹘各政权,同东方的宋辽金、印度、西亚、北非和东南欧都有发达的贸易关系。仁孝时,西夏用西方的珠玉在榷场上换取金的丝帛,金认为这是以无用易有用,于是关闭了兰州、保安榷场(注:《金史》,卷三《太宗纪》、卷三《太宗纪》、卷四《熙宗纪》、卷四《熙宗纪》、卷四《熙宗纪》、卷五《海陵纪》、卷五《海陵纪》、卷七《世宗纪》、卷一三四《西夏传》、卷五十《食货》。),反映西夏的转手贸易有一定的规模。西夏与西域回鹘的交往是多方面的,西夏境内翻译佛经的高僧有许多是回鹘人,西夏汉文《杂字·果子部》有“回纥瓜”(注: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载《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二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西夏与大食的交往,对西夏经济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天盛律令·畜利限门》规定“大食之骆驼数依所成幼仔交纳”,“大食之骆驼毛绒、酥不须交纳,牧者持之”,来自大食的骆驼已在西夏畜牧业中占一席之地。西夏汉文《杂字·果子部》还有“大食瓜”。众所周知,阿拉伯帝国地理位置优越,大食商人穿行在欧亚非之间,在中国贩运的商品历来以香药、宝石、珍珠、象牙、犀角为主,从中国输入的货物也主要以丝绸、瓷器、纸、墨、香料为大宗。许多大食商人因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而致富。西夏虽能生产一定数量的丝绸、瓷器、纸、墨,但产量和工艺无法与中原产品相提并论。西夏前期,这些商品主要从北宋进口;后期主要从金朝获得。仁孝时,西夏官库存放着金银、丝绸、钱币、陶器、漆器、药材等等。药材中有香象牙、珍珠、珊瑚、乳香、没药、龙脑等产自西域和大食的药品。仁孝时,金与南宋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金通过榷场从南宋购得茶叶、各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等,但“犀象丹砂之类不与焉”(注:《金史》,卷三《太宗纪》、卷三《太宗纪》、卷四《熙宗纪》、卷四《熙宗纪》、卷四《熙宗纪》、卷五《海陵纪》、卷五《海陵纪》、卷七《世宗纪》、卷一三四《西夏传》、卷五十《食货》。)。仁孝时官库内的香象牙、龙脑等物品应是从西方获得的。

                              来源:silk-e.org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