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由中国蚕学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蚕学会、蚕业研究所承办,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以及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有关功能研究室和试验站共同组织,中国蚕学会第六届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召开。来自全国十九个蚕桑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余名代表以及国家农业部种植业司封槐松处长、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以及西南大学的领导多名研究员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根据种植业司封槐松处长的发言,2009年春茧收烘7月初基本结束。金融危机对春蚕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茧丝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的趋势。就春蚕生产而言,呈现总产减少、单产提高、收购价格上升几个特点。
一是春蚕养蚕数量显著下降,产量减少。受2008年秋茧量减价跌的影响,江浙等地的桑园面积有所减少,春蚕发种数量锐减,据统计,东部山东、浙江、江苏、重庆4省市春茧产量分别为10400、36600、32000、5285吨,减幅39%、32%、25%、34.1%。四川、广西、广东省春茧产量也明显减少。全国春茧产量比上年减少30%左右。
二是单产、质量有所上升。各地狠抓科技措施的落实,加之良好的气候环境,春茧单张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如浙江省2009年春茧解舒率提高到70%以上,大大高于2008年同期平均50%的指标。浙江省春蚕单产达49公斤/张,增长4%;江苏省春蚕单产达45公斤/张,增长8%;重庆市春蚕单产达35公斤/张,增长2%。
三是春茧收购价格略有提高。据统计,广西、江苏、四川等主要蚕茧产区春茧收购价集中在17—21元/kg范围内,高于2008年春茧收购价格15—19元/kg的水平,蚕农比较满意。四是西部蚕桑比重加大,区域优势更加突出。从春蚕生产的情况来看,西部蚕区减产幅度小于东部蚕区,西部蚕区的比重加大。在西部蚕区的广西省宜州市,四川省凉山州、宜宾市等新兴蚕区,春茧生产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局部区域优势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