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时代起,中原就不断地向西北各族输出丝织品。西域人一开始也象远在地中海的罗马人那样,对蚕的来源产生过各种各样的误解。可他们离中原毕竟不远,没有多长时间他们就弄清楚了蚕吃桑叶吐丝结茧,直到如何生产出鲜艳的丝绸的一系列生产过程。当他们知道要得到当时贵如黄金的丝绸只需栽桑、养蚕生产就行,于是他们也象罗马人那样想把蚕种和养蚕技术学到手。中原皇帝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谁泄露养蚕秘密,就得判极刑。于是历朝“严设关防”绝对严禁蚕种外传。西域人深知这一点,想方设法偷运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们中的一个名叫瞿萨旦那国(现新疆于阗)的年轻国王想出了一个妙计。
这个国王派使节到中原去求婚。当时的统治王朝考虑到在西域有这样一个姻亲作为可靠盟国,对西北边缰的安全也是一个保障,于是答应了来使的请求。于阗国王眼看妙计的第一步已成功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密求公主把蚕种和桑籽带出来的问题。国王挑选几个能干的使者和迎亲侍女,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们,命令他们无论如何要在公主启程之前将这两样东西带出来。
身在皇宫的公主也知道了自己将要离开父皇,远嫁到遥远的西域番邦去,也不知国王的为人如何,那里的吃、穿、住是不是与中原一样,这种离乡背井的滋味自然不好受。可君命不好违背。正当公主一人忧心如焚时,内侍来奏于阗使者求见。公主心想来得正是时候,于是传喻进见。使臣诚惶诚恐叩头见礼后,呈上一幅于阗国王的画像。公主呈开画像,只见画面上的国王英姿勃勃,不禁笑逐颜开。使臣趁机从这幅画像引开话头,说他们的国王如何年青能干,国家如何富有,还说敝国国王已下令一切按照中原的生活方式,为王妃娘娘作好准备,到时王妃娘娘也许想不起万里之乡的异乡。听到这些恭维之话,公主半信半疑地问:“你们说的都是真的吗?”使臣赶紧回答道:“小人不敢说谎,这都是真的。不过……”使臣抬起头看一下,左右欲言又止,公主明白有什么话要回避,于是起手向左右一挥,两旁的侍卫赶紧退下。使臣见两旁退下,呐呐地拉着中国皇帝钦赐的锦袍衣角说:“臣不敢谎奏,敝国就是不产你身上所穿的丝绸。”公主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本公主只要父皇多拨一些丝绸就是了。”“可是,这能管一辈子吗?臣下冒死进言,王妃娘娘千秋之后,王子王孙哪里来的丝绸衣服穿呢?”“这个……”公主一时答不上来了。使臣一看机会来了,赶紧说:“臣有一法可一劳永逸,就是密求娘娘能否带些蚕种和桑籽过去,这样不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吗?”公主一听这招还顶有远见卓实的。但她也知道这样做可犯了祖宗之法呀,要是让父皇知道了,可该怎么办呢?忽然公主计上心来。
迎亲的日子到了,公主出嫁的浩荡仪仗队来到了边关,边防军士奉旨行事,让公主下轿检查,他们遍搜行囊,就是不敢检查公主戴的那顶皇上赏赐的凤冠。当公主到达瞿萨旦那国后,国王在麻射伽蓝故地,以隆重的仪式将公主奉迎入宫。公主终于见到了那位英俊的国王,脱下头上戴的凤冠,从帽中取出了从中原带来的蚕种和桑籽。原来聪明的公主把蚕种和桑籽藏入了士兵不敢检查的帽子里。中国的蚕种和桑籽这样安全地到了瞿萨旦那国。从此,该国后来整个西域地区的蚕丝业迅速发展起来。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历尽艰辛,在徒步去印度求佛经的路途中,到过麻射。当他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后,便把它写入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中。玄奘记述经上这个故事后还补叙说,当年他经过麻射睦,还看到几株枯桑老树,当地人对他说,这些枯桑就是那个王妃当年种植的。
有趣的是,上世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境内进行考古盗掘时,还在和阗(今和田地区)附近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了一块“传丝公主”画版。在这块画版上有一头戴王冠的公主,旁边有一侍女手指公主的帽子,似乎在暗示帽中藏着蚕种的秘密。由于这位中国公主对当地人民有功,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画在了木版上作永久纪念。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