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上一篇 |下一篇

令人惊叹的西汉丝绸宝库

  “当人们对历史感到困惑的时候,考古总会给人以惊喜。”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正是这样一个“给人以莫大惊喜”的考古发现。1972年是中国丝绸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它开创了中国丝绸考古的新天地。
  
  这座西汉地下丝绸宝库的发现,纯属偶然。七十年代初,正值“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当时全国正掀起一股挖洞备战的热潮。由于马王堆是长沙这片水乡泽国难得的一片高地,便被湖南军区所属一医院相中,准备在此兴建地下病房和地下手术室,以供日后战争的需要。1971年,医院在该地施工不久,便发现了这一墓地。

  1972~1974年发掘的马王堆西汉墓,共分为一号墓、二号墓和三号墓。其地理位置在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距市区约四公里。马王堆是西汉轪侯家族的墓地。二号墓的墓主是《史记》中记载的轪侯利苍(葬于公元前186年)。他早年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汉农民战争、楚汉之争,汉初因功升任诸侯王国——长沙国的丞相,汉惠帝时被封为轪侯。三号墓的墓主是利苍之子(葬于公元前168年),与其父一样,他也是一位武将。一号墓的墓主则是利苍之妻(葬于公元前163年),名叫辛追,是三人中埋藏时间最晚的一位。

  在三墓中,二号墓早在唐代被盗,三号墓因白膏泥密封不严,墓主仅存尸骨。只有一号墓不仅规模最为宏大,且保存也极为完好。该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构成。从墓口向下,有四层台阶,墓室正中放置巨大的棺椁。在放置棺椁以前,墓底先铺垫15厘米的白膏泥。棺椁的上部及四周填塞约1万多斤的木炭。在木炭外面,再填有厚度为1~1.3米的灰色白膏泥。由于木炭和白膏泥将椁室紧紧包住,使椁室与外界隔绝,基本构成了一个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的环境,从而抑制了生化等方面对物质的损坏作用,使椁室内的尸体、葬具以及大量的随葬物品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马王堆之所以名满天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出土了一具历经两千年而不朽的西汉女尸。

  据《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记载,这位丞相夫人出土时,可谓花团锦簇,煊赫一时。脸上覆盖着酱色织锦和素绢,两手紧握绣花绢面、盛满香料的香囊,手上还有一付绣有“千金”字样的“信期绣”手套,足穿绢袜和青丝履,内穿“信期绣”罗绮丝绵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从头到脚包裹着各式丝麻织物共18层,横扎9道丝带,最后覆盖工艺精湛的敷彩黄丝绵袍和“长寿绣”绛红绢绵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层包裹。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厚葬了。

  马王堆纺织品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格外注目。尽管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但党和国家领导人仍十分重视这次发掘,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不但提出怎样保护的具体指示,甚至亲自指定发掘领导小组的成员。国家文物部门还集中了国内最有影响的专家、权威对马王堆彩绘帛画等展开讨论。并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出国举办出土文物展览,使马王堆汉墓蜚声中外。

  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数量极大,仅一号汉墓内出土的纺织品和衣物就多达200余种。墓内的竹笥中盛满了各类纺织品,有平纹的绢、缣、纱;绞经组织的素罗、花罗;斜纹的绮、锦、绒圈锦;袋状组织的绦带和彩绘印花纱。成件衣物58件,且有遗册相随,其中有:衣裙、鞋袜、露指式手套、丝锦袍、香囊、绣枕、镜袋、瑟衣等汉代贵族生活起居用物。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罕见的,由于入葬年代距汉朝建立仅几十年,为汉初丝绸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这件轻薄如纸的素纱襌衣是一种没有里的单衣,以华美的绒圈锦作为衣襟的贴边,一般穿在长袍的外面。这件国宝级单衣仅重49克,充分体现了西汉高超的缫丝技术。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达不到它的重量。

  几种属于经二重提花物的绒圈锦也非常令人称道。这种锦花型层次分明,纹样极具立体效果,外观华丽。在墓中出土的衣物中,主要用于衣衾的贴边、瑟衣、竽衣和绣枕的两侧。从图案上看,这种锦其实是双色的大几何纹作地,高圈的散点几何作花的两个层次的结合,一明一暗、一主一次,风格一致,上下呼应,显示了当时高超的设计水平。

  马王堆出土的“朱红杯纹四经绞罗”代表了汉初织制绞罗织物的高超技艺。杯纹(文)的记载首见于汉代文献《释名》:“绮有杯文者,因其形如杯而称为杯文。”当时的耳杯为椭圆形,两侧带耳,方便手捧。将之反映到丝织品的纹样上来,耳杯的圆弧则变成了直线。从战国至西汉初年出土的墓葬,尤其是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掘的绮织物(一种在平纹地上起花的织物)和罗织物来看,其中大量的由对称锯齿骨架组成的几何纹样,可能就是当时所称的杯纹。出土的这件朱红杯纹罗,用的是四经绞地上起二经绞花的复杂罗结构。这种结构的罗始创于商代,在战国、秦汉时得到广泛应用,并一直流行直到唐宋时期。用以染色的朱砂是采用先进的研磨技术将其制成极细的颗粒,再敷在织物上的。十分可惜,四经绞链式纹罗与这种朱砂染色技术如今已经失传。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中,数量最多的要数刺绣。这些色泽如新的刺绣珍品都有着吉祥而极富诗意的名称,著名的有“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茱萸绣”等等。这些绣品所使用的绣线多达14种,每件分别以3~5色丝线用锁针满地绣出转折复杂、组合自由的变形云纹和花叶纹,配以绛红、朱红、土红、土黄、豆绿、蓝等色彩,形成了庄严而富丽的艺术效果。“信期绣”绣品的图案中有云彩、花草、写意的燕子,使人联想到明媚的春光和万物的生长,表达了汉人祈求幸福生活与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信期绣”线条细密,轻云舒展,枝蔓卷草,连绵不断,很有后世缠枝花纹的艺术风格。在这些绣品中,最为粗犷和气势磅礴的则属“长寿绣”。

  汉代不仅织绣技艺高超,而且印染工艺已臻成熟。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三件印花敷彩纱袍与两幅印花纱就是采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加工而成的。花纹的色彩有六、七种,纹样似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由枝蔓、蓓蕾、花蕊和叶组成,藤蔓用镂空版印在织物上,花、叶和蓓蕾则由手工彩绘,笔调秀劲流畅,色彩浓淡参差。这种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印染方法,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一大进步。

                         来源:www.scitom.com.cn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