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套 “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天汉网等论坛流传,让许多网友“心痒痒”,觉得设计方案好漂亮,希望毕业时能穿上“中国式学位服”。同时,此举引起人们再次对“复兴汉服”运动的关注,呼吁让中国传统走上国际舞台。
我在网上看到了所谓的“中国学位服分解图”,猛一看被吓了一跳,那服饰怎么看怎么象古装戏里的皇帝或太监的服饰,就这么一套“威仪”有加的服饰,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支持的原因是无外乎发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云云。
于我看来,发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用意是良好的,但是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有精华也有糟粕,是不是要一概发扬与保护,我想这已经说了百年,说臭街了的事,实在不必赘言的。我倒从“复兴汉服”的喧哗声中,窥出一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浮躁心态。
我原以为我们一直在弱国的心态下“流着汗水默默地辛苦地工作”,一直在低着头赶路,至少面对外国人“不卑不亢”。前段时间冒出个“摒弃弱国心态”的热烈讨论之后,我才意味到有些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弱国的国民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很有一些人重拾“天朝”的大国心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倡议启用中式学位服,助推汉服复兴是不足为奇的。
我关注到的是,人们所要复兴的服装既不是晋服,也不是隋服,更不是元服、满服。何以如此呢,大概汉朝是汉民族统治并最为强盛的朝代,唐朝虽然达到了中国历朝的鼎盛时期,但唐朝的国君已有胡人的血统,因此唐服就难当中国学位服的重任了。其他朝代要么上不得台面,要么为“异族”所统治,所以终是不太“正大光明”的,唯有汉服才“正宗”,才最有资格做中国的学位服。何况,汉朝在一段时期内确实有一股子“大汉雄风”,也有“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也正符合了那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人的自傲心理。这样看来,所谓的复兴汉服,其实并不是要实现56个民族凝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打着扬我民族文化旗号的狭隘汉民族主义行为。
撇开这不深谈,使用中国式学位服是不是就是对西方文化的反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呢。我看也未必这么简单,如果文化的保护只是做一些形式主义的“返祖”,这种保护实在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就象某些与史实沾亲带故的风景区,盖几间房子,写几幅对联一挂就“发扬”就“文化”起来了。之所以要发扬是因为没落了,之所以要传统文化是因为西方文化大有市场。传统文化没落与西方文化大有市场是两种文化竞争的必然结果,比如满服被西装取代,是因为长袍马褂不方便、不实用;钢笔之所以取代毛笔成为书写的主要工具,是因为它确实有诸多优点;中医敌不过西医,是因为西医明明白白见效快。
当然,汉服做学位服不见得比现行的西式学位服差多少,但也不会强很多,我看主要还是一种自视自傲“天朝”文化心态在作崇。对于中西文化的取舍问题,鲁迅那一代人的争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无论对中对西都要采取一种“拿来主义”,我们既不必也不可能全盘西化,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既不必也不可能全盘中化。生长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我们需要的仍是一种谦虚好学、兼容并蓄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没必要夸耀其辞,我相信只要是好东西,谁都会看得见。
汉服能否成为国人的礼服
近日记者从苏州复兴私塾了解到,一批有志从事汉服研究和开发的年轻人将聚集在苏州,全力推动汉服的发展。据一位负责人、复兴私塾的付奇介绍,他们现在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包括注册等事宜。
“汉服”是向后退,还是向前走?
据了解,这是一批对汉服充满特殊感情的人。他们认为,华夏自古是一个衣冠之国,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民生之本。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通用的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正名分”等特殊意义。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麻布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丝纺,衣服更加完美。黄帝时期冠冕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趋于完备。周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施加影响,诸侯国之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都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同。后来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祥备。自周至明,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跨越三千年的时空,但基本特征没有改变。
中国盛唐时期的服装在日本等国流传,日本曾派出大量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艺术、律令制度,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日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和服主要模仿汉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日本还有一种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等就是其特色。韩服与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但也有变化,即朝鲜服装的裙子束得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清以后中国社会及政治动荡频仍,汉民族的服装也发生了巨变。清以后汉服基本消失。辛亥革命后,激进的革命党人根据日本学生服装制定了中山装,另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索性穿起清代遗留下来的马褂,中间派则选择改良。其中改良最成功的就是“旗袍”,即1920年后兴起的新式女装。它是在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剪裁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的外露程度,突显女性的身体曲线美。至1930、194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几千年的发展,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汉服之美,只有在得到新一轮恢复开发时才能真正体会。
但对以上观点,苏州一些对民族服装有研究的人士有很多疑问。有论者认为,汉服系古装,不应该在现代恢复古装。也有人认为,可在节日、盛大庆典、婚礼、丧礼、寿辰等场合穿汉服的常服或礼服,使之成为国人的礼服。
到底汉服的研究和开发能否取得成效?在苏州将要发生的有关汉服的事件是否值得关注?让我们拭目以待。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