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时装多彩多姿。
服装,是时代的外衣,又是随着时代脉搏跳动的音符。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服装的变化就像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服饰语言的暗示,倾听到时代的底音。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每一个年代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服装。50年代,是列宁装。在那个年代,人们崇尚端庄、大方,军队中的女干部穿着大翻领、配着双排扣、斜插口袋的列宁装,与短发配合,给人以一种整洁利落、朴素大方的感觉。列宁装于是成为女人美的时尚,先是在一些革命干部学校流行,随后扩展到大学,很快又流行社会,形成风气。此外,连衣裙、中山装、人民装也为人们所偏爱。

60年代初,中山装得到广泛普及。
60年代初,中山装得到广泛普及。在男人的时尚舞台上,中山装一枝独秀,取代了工作服、便服、礼服。上班穿,下班挤公共汽车穿,出席会议穿,出席婚礼穿,甚至新郎在结婚仪式上也穿。相互之间的区别是面料,经典的类型面料高档,用毛料或双面卡其。颜色则以蓝、灰、黑为主。
“文革”时,军装是最时髦、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谁都想搞到一套,没有全套,半身也行;没有新的,旧的也不错。男生穿,女学生们也把长辫子剪成短发,梳成两个“小刷子”,戴上军帽,穿上军装,腰扎皮带,足蹬解放鞋,浑身散发着“革命”气质,代表着当时服装美的时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年轻人喜欢穿军装。
20世纪70年代,工装、知青服是服饰主流,如果一个年轻女孩子能在蓝色工装里面翻出一角雪白的衬衫领,那就是品味和情调。到了70年代中后期,街头偶然会飘过深蓝或雪白的皱褶裙,给人一种飞舞或飘逸的感觉。1978年改革开放,各种思想,也伴随着服饰从身体每个部位“炸”开来。喇叭裤最先在年轻人中间流行,但由于它来得太突然,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同时与中国人的身材、体型也不大适合,因此也遭到一些人的冷眼和排斥。
80年代,服装式样越来越丰富,西装、夹克衫、运动装成为主流服饰。更值得一书的是人们的穿衣观念发生了变化,服装流行风一浪高过一浪,时装新概念铺天盖地卷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开始从国外引进,从牛仔裤,到文化衫、休闲装,踩蹬裤、直筒裤、牛筋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装、晚礼服、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等纷至沓来,人们分辨着、追逐着、模仿着、新旧杂陈,花样百出。
进入90年代,从众的着装观念渐被追求个性化所取代。已经很难说什么是代表性的服装,人们的穿着趋向休闲和多样化。从越来越厚的松糕鞋到新潮前卫吊带裙、超短裙、露肚脐的半截装、短背心,女孩子们无所顾忌地诠释着对时尚的理解。中老年人从看不惯到羡慕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到终于大胆穿起了色彩斑谰的时髦衣服,在对服装时尚的态度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