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基尼”今年7月满60岁生日了,然而,谁能想到如今广受女性青睐、风靡全球的比基尼,最初竟是命途多舛。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宽容地看待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包容地吸纳优秀的人类文化,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对外来文化一概采取反对、排斥、拒绝的态度,只能固步自封。这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就早有阐述。比基尼现象说明了这一点,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更证明了这一点。
“比基尼”今年7月满60岁生日了,回顾这种“三点式”泳装诞生初的坎坷经历,也许会给我们不少启迪。
1946年7月,世界时装之都法国设计师路易·雷阿尔发明了荡人心旌的比基尼。他似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种泳装将是服装设计史的一场革命,就预料到它的问世会带来惊世骇俗的冲击波,所以别具用意地借用了美国试爆第一枚原子弹的地点比基尼岛的名字为其命名。果不其然,比基尼一露脸,首先是没有模特敢穿上它为雷阿尔作宣传,设计师迫不得已找了一名巴黎脱衣舞女郎来展示新设计;其次是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颁布禁令,禁止比基尼出现在自己国家的公共海滩上;再次是一些保守人士游说美国好莱坞导演,呼吁他们不要让比基尼出现在银幕上。甚至连美国《摩登女孩》杂志也一抛“摩登”的风格,在报道中不无抑郁地说:“在那种被称为比基尼的东西上根本不必要浪费言语,因为根本无法想象任何智慧、庄重的姑娘会穿这种东西。”呜呼!谁能想到如今广受女性青睐、风靡全球的比基尼,最初竟是这般命途多舛。
比基尼是什么年代引入咱们中国海滩的?是哪一位“吃螃蟹”的勇敢女性第一个穿上它的?它的引进在社会上产生过什么样的风波?并非本文所要考证的。笔者倒是从比基尼想到了上个世纪初美术家刘海粟采用女人体模特写生一事,这一事件不仅在社会上引发一场轩然大波,而且遭到了统治当局的查禁。就像比基尼刚问世,一时难以得到世人认可的情状,刘海粟的这一创举在当时即被诬为“伤风败俗”、“诲淫诲盗”,不被世人理解,而声讨的舆论则是理直气壮的、是强大的,但历史最终证明刘海粟是正确的。再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长头发、喇叭裤、太阳镜流行于都市街头,不知招致多少人的惊呼和愤慨。结果呢,随着国门的洞开,比之喇叭裤、太阳镜更多更前卫更时髦的东西,都逐渐地被我们引进、消化并吸收,国人的观念也在一天天发生改变,接受外来文化的思想也在一天天趋向成熟。
由于受地域、历史、文化、视野的局限,对于海外的新事物我们认识与接受起来存在一个过程,尚情有可原。但是对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常常出现认识误区,就需从思想以及其他更深层次找根源了。上了年纪的人该不会忘记,小时候上私塾第一件事就是给孔圣人牌位磕头。到了“五四”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孔老夫子便触了霉头,以至毛泽东同志晚年还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今天呢,孔子的塑像重新矗立校园,孔子学院还开办到了海外,读孔又成了一些学校的必修课,孔老夫子若地下有灵,不知对自己时而被捧上天堂时而被打入地狱作何感想!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宽容地看待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包容地吸纳优秀的人类文化,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对外来文化一概采取反对、排斥、拒绝的态度,只能固步自封。这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就早有阐述。比基尼现象说明了这一点,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更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