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上一篇 |下一篇

汉服复兴: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


  这是一种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

  中国新闻周刊:汉民族是否需要汉服来表达自己?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当然需要。这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立和自尊的问题,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当代,诸如APEC那样的国际活动会安排各国代表以民族服装着装,在一些国与国的特殊外交场合,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常常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以显示自己文化的独立。在雅典奥运会上许多国家就以自己的民族服装出场,中国队的西装曾使海外华人失落和尴尬。

  中国新闻周刊:汉服作为一种服饰象征能否全民适用?

  顾晓鸣:汉民族不但有服装系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工艺,但由于传统等级制度森严,造成官民之间的巨大差异。民间状态中贫富之间的差异大,因而无法建立作为礼仪性质的全民族服装体系,就如“祭孔乐舞”无法变成全民族舞蹈一样。社会等级的象征意义压过了民族整体的象征意义,这在清代越发明显。中国汉服后面包含有深层的因素,如果贫苦农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他怎么可能会有作为礼仪性质的服装?旧社会就是这种状态,过年过节剪上一段红头绳也成为穷人女儿的奢望。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看待青年人中兴起的汉服运动?

  顾晓鸣:这是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辨异。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服装系统介于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之间,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这是一件好事。

  现在的年青人比较敏感,这是他们一种心理内在的渴望,是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他们在寻找汉服,寻找中国式的东西,贴近人性、自然的东西,寻找失落的自我和身份。

  中国新闻周刊:汉服复兴的关键是什么?

  顾晓鸣:汉族文化与其它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它不是靠行政意志就可以推广的,也不是说具有了良好的愿望就可能推广的,文化内核的深度分析,是复兴汉服的最基础工作。其实我们国家在文革期间曾用行政命令推行过一种女式的裙子,但当时未能流行。可见,作为文化系统的服装必须遵循文化自身的规律。

  但汉服复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汉民族是“龙的文化”,它把老鹰、蛇、鹿等整合在一起,善于吸收各个方面的优势,汉服也要结合自己的传统吸收各种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全球化的礼仪,这其中包括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认识,多民族组成的中国人集体的认同。这需要各行各业、设计家、评论员、民众来讨论。

  另一方面,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区民族有差异,希望在探寻“汉服”的过程中也应百花齐放。

  此外,中国的汉服在推广过程中还包含着复杂的机制:由于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没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国教传统,因而缺少神圣性,而民族的传统服装一定要有神圣性:不合适的场合不能随便穿,不适合的行业不能作为行业服,制作工艺上不能粗制滥造。“汉服”需要重建神圣性。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有条件下复兴汉服是否有消极影响?

  顾晓鸣:主要是怕大家借这个赚钱,使“汉服”充作宾馆服务生的专用服装,甚至不良群体的象征符号,或者被赶风的商家做滥了。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