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是每年秋蚕集中订种的时候。“茧价时高时低,行情有点像股市,也不知道今年秋蚕价格怎么样?”南浔区千金镇西马干村养蚕户叶荣轩无奈地说。
去年中秋茧的收购价跌到了近年来的低谷,这沉重打击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叶荣轩和村里其他蚕农一样,今年纷纷减少了饲养量。不过这两天在当
地农业部门的鼓励下,他又鼓起信心,增订了一张半蚕种,今年秋蚕准备饲养4张。
秋蚕生产是全年蚕桑生产中相当重要的一季,占到全年产量的40%左右。但是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订秋蚕种数9万余张,其中一直占据蚕茧饲养量头把交椅的市本级,只有4.2万张,比去年同期减少近一半,除此之外,长兴和安吉都有2成以上的减幅,而德清目前正在订种阶段。
茧市如同过山车
部分蚕农仍处观望状态
有着“丝绸之府”美誉的湖州,是江南水乡种桑养蚕的代表地区,尤其在南浔一带,农民养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近两年,我市蚕茧饲养量出现滑坡迹象,今年尤其明显。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在分析今年的形势时认为,这主要是受去年茧价低迷的影响,导致蚕农饲养积极性不高。
“尽管今年春茧的价格已经回升到每50公斤980元,不过许多村民还是对秋茧的价格信心不足,有相当一部分蚕农仍处于观望状态。”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楼黎静走访调查后说。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全年蚕茧价格达到每50公斤1358元,其中秋蚕价格创出历史新高,达到1630元;2007年全市平均蚕茧收购价格随即降为每50公斤906元(市区为913元),而中秋茧价为800元;去年全年平均每50公斤蚕茧价格为833元,秋蚕更是降到551元。
茧市如同过山车,与国际上丝价震荡加剧有密切联系。从2005年开始,茧丝价格走出了持续多年的低迷行情后突然“发飙”:白厂丝价格从2004年初的每吨17万元猛涨到2005年3月上旬的34万元。但高位运行不到一年,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泻千里,经历了2007年的低迷行情后,去年又恢复到2004年的水平,目前生丝的价格维持在每吨19.5万元。
政府部门积极引导
补助新政四两拨千斤
为了提高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市政府今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对饲养3张以上蚕种的农户,给予每张15元的奖励;对建成成片50亩以上的现代蚕桑园区,给予每亩200元的良种桑苗补贴,并加大对优良桑、蚕品种的引进、改良和选育的政策扶持。
“尤其是张产补贴,对稳定今年春蚕生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楼黎静告诉记者。据介绍,因为有每张15元的补助,蚕农纷纷增加了饲养量,市本级和德清县订种数量从原来的10.89万张增加到13.41万张,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近日,从市政府传出消息,该条奖励政策将在秋蚕生产期间继续施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激起一部分农民增订的积极性。
不过蚕茧生产趋稳回升的根本动力,依旧要看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农业部门经过调研后表示,考虑到全国蚕茧减产的大背景,按照目前生丝每吨19.5万元的价格推算,今年秋蚕茧价很可能突破1000元。因此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预计,通过近期加大引导宣传,今年全市秋蚕订种数量有望达到12至13万张,但是同比减产20%左右已基本成定局。
蚕桑产业亟待转型
组织化规模化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蚕茧生产作为我市一项传统产业,广大农民都有种桑养蚕的习惯,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蚕茧收入在农民全年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小,有关人士认为,种桑养蚕的传统很可能出现转移。
据介绍,国外的日本,国内的苏南地区和广东等,曾经是蚕桑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的蚕桑业出现了向外转移并基本消失的状况。“这种趋势湖州也会有,而且比我们想得要快。”楼黎静说。
其实,早在2006年,商务部就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种桑养蚕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随着我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像原本那样家家户户养两三张蚕种的局面或许将逐渐改变。
“从长远来看,要稳定并提升蚕桑产业,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司+农户’的蚕茧收购机制,通过一次收购、二次分配,使生产、经营、加工的利益分配相对均匀,以保持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稳定蚕桑基地;另一方面要培育大户饲养,利用合作组织的作用,采取桑园的统防统治,小蚕共育、养蚕省力化等方法,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把蚕桑这个传统产业做成精品产业。”市农业局有关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