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针对今年春蚕生产晚霜、持续低温阴雨、桑树长势弱、桑园病虫为害重等多种不利因素,我们科学制定蚕种出库时间,保障蚕种供应,把春蚕出库时间推迟了5-7天,强化桑园管理,落实增叶措施,由于蚕农对春蚕期望较高,蚕种增发数量大,市站紧急从外省市协调购进4500张蚕种,保证了蚕农用种需求;全市林业系统加大蚕桑实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全市共培训3万人次,市蚕桑站信息台从养蚕前准备工作开始根据生产进程,每两天发布一次信息,直接指导全市5000养蚕示范大户生产;加强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加强污染源、污染物的监控,加强桑病虫预测预报,对桑疫病采取了应急防治,针对蚕期持续低温阴雨,加强消毒防病措施的落实,使春蚕生产实现了单产、价格、质量三超历史,创出了"三个之最"。我市蚕业经济已走出危机,呈现快速恢复增长发展态势,但也要防止一些新问题。
一、上半年蚕业经济基本特征
1.创 "三个之最"
春蚕发种增幅全省之最。今年全市春蚕发种29.65万张,比去年同期净增4万张,增幅达15.8%,列全省第一。春茧收购价格历史之最。全市春茧收购均价达37元/公斤,是盐城历史上最高的。东台、大丰等地春茧价格最高的达38元/公斤。春茧产值创历史之最。每张春茧产量平均达89斤,全市生产春茧总产量达26.3万担,蚕茧产值近5亿元,仅春蚕一项桑园亩产值超过2000元,今年春茧总产值与去年相比增加2.4亿元。养蚕户户均增收2500元,人均增收800元,春茧增值可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40元以上,春茧产值创造了历史之最。东台市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60元,射阳县实现农民人均增收60元以上。
2. 春茧高价位运行
今年的春茧价格与2009年、2008年同期相比每公斤分别增加14.2元、15.6元,增幅分别为62.2%、72.9%。与2009年、2008年秋季相比每公斤分别增加7.6元、22.2元, 增幅分别为25.8%、150%。今年的春茧价格缘何这么高,甚至超过了蚕农的心理期望值?其主要因素是由茧丝市场行情所决定。全国性桑园面积的减少和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蚕茧收购价的走低,加之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特大干旱,使蚕茧产量下降,这势必使蚕茧加工企业库存少,甚至告急。茧价受周期性影响比较大。2007年之前,由于各地蚕桑生产急剧扩张,造成全国蚕茧严重过剩,茧价大跌,在2008年,茧价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整,去年全国蚕茧产量降至55.9万吨,为蚕茧价格上涨提供了空间。此外,后金融危机时期,丝绸行业开始复苏,也增加了市场对茧丝绸的需求。
3.复合经营初见成效
全市今年春夏二季桑园复合经营面积达12万亩,其中春季桑园套种9万亩,亩平效益达千元以上,桑园套种收入超亿元。目前,全市夏季桑园主要套种药芹、玉米、贝母等,面积3万多亩。预计全市春夏季桑园套种实现产值2亿元,与全市30万亩桑园相比,桑园复合经营的空间仍很大。如果实现70%的桑园套种面积达40万亩次,可实现6亿元的增收。
总结盐城蚕桑生产安全渡过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是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关键时刻出台了保护扶持政策,稳定了行业的基础。二是靠蚕茧的优质高产和区域规模优势。蚕茧单产低、质量差、规模小,蚕桑业稳定性差,毁桑严重。
二、应关注的问题
一是在春季蚕桑生产取得骄人业绩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理性冷静分析。这次茧价大幅上涨,主要是茧源紧张,丝绸消费品市场还处于恢复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我们要研究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茧价上涨势必引起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规模化的路子。我市是全国优质蚕茧基地,符合国家稳定东部蚕桑发展战略。全市拓建35万亩桑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点,能较好地发挥高效特色林业的作用,带动全市农民致富。
二是春茧价格走高,蚕农该如何对待今后的蚕桑生产呢?如何保持蚕桑生产及茧丝绸行业今后平稳地发展?这是摆在我市蚕业中的亟应解决的重要课题。蚕桑是特殊的产业,它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组成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比较脆弱,其中任何环节都不能发生问题。针对今年春茧历史之最的价格,极有可能导致缫丝、印染、服装等加工业微利甚至亏损,再次发生丝绸市场的动荡,波及蚕桑生产这一基础。因此广大蚕农一方面要学习养蚕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养蚕效益;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桑园套种的力度和蚕桑综合利用能力,增加蚕桑收入新的支撑点,稳定桑园这一基础,提高养蚕的综合效益,保证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全年蚕桑生产预测
全年预测发放蚕种74万张,与去年相比增发10万张,增幅15%;蚕茧产量60万担,与去年相比增8万担,增幅15%;蚕茧产值10亿元,蚕桑复合经营产值3亿元,蚕桑总产值13亿元,与去年相比增5亿元,增幅60%。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四、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高效蚕桑示范村建设,推动全市蚕桑高效化、规模化、区域化、优势化发展。全力推进桑园复合经营与蚕桑综合利用,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值。争取秋冬季桑园套种15万亩目标。
二是加强秋季桑园管理,努力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增养秋蚕。加强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确保丰产丰收。
三是强化蚕种质量管理,保证农村平衡供种。
四是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蚕桑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