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也不可否认,有些复古或仿古仪式,在某些方面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模仿,还缺少真正的内涵。另外,策划者能注入多少文化“养料”?参加者对这些仪式的内涵能理解多少?能让老百姓和学子从中呼吸到多少新鲜空气??(谈谈我的看法)[解读教育校园 尽在教育视线] 最近,一连几条与中国传统礼仪相关的新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4月4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像前,该校一名大三女生身着中式传统服装,在此举行古代女子成年仪式——“笄礼”;次日,在郑州文庙孔子塑像前,也发生了十分相似的一幕:100多名当地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举行了“成童礼”;而在苏州,一家私塾开设了“淑女学堂”,主要教授弹琴、吟诗、作画、茶道等,旨在弘扬国学,培养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典雅行为风范的淑女。4月23日,一群身着汉服的人在济南植物园举办了“复兴华夏服饰,弘扬民族精神”的游园活动,据了解,这些人是为了在社会上推广汉服。
类似的活动还有一些。看上去,似乎国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复古或仿古的一些典礼仪式,好像也成为某些人的自觉行动,而且有“规模”化的倾向。我们无法定义这种行为的好坏,但是我们从中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独特美。
观点:国学走形式 “汉服”不能承受传统文化之重
曾几何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像被遗弃了,人们更喜欢那些洋的、流行的东西,文化快餐成为主食,古典或纯粹的文化成为落后的象征,我们悠久淳美的风俗礼仪迅速地“烟消云散”。不少有识之士曾大声疾呼,但收效甚微。但近几年来,一些古典文化通过种种外在形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复古或仿古仪式,在某些方面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模仿,还缺少真正的内涵。另外,策划者能注入多少文化“养料”?参加者对这些仪式的内涵能理解多少?能让老百姓和学子从中呼吸到多少新鲜空气?这些我们都还不得而知。如果只是将现在的宣誓换成了文言吟诵、将校园换成了大成殿或私塾,而实质内容没有变化,那这也不过是一种人造的假古董,没有任何的人文价值和推广意义。但愿不是这样。
但不管怎么说,正在兴起的“汉服热”、“成人礼”、“读经热”等,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苏,让曾经备受冷落的传统文化重新走回正确的方向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