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话题不断,从民俗的完善到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建议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服饰上的复古。连日来,一套体现传统汉服主要特点的“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许多网络上流传,引起不少人士的关注,有人甚至向教育部建议,启用中国式学位服,助推“汉服复兴”。
对此,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意见,赞同者认为,脱胎于西方宗教僧侣长袍的现行学位服无论从起源、造型、文化涵义等方面,都与中华源自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教育、科学事业不尽协调,故应取而代之;反对者则认为,学位和学位服本就是舶来品,具有约定俗成的文化指向性。且网上“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更像古代官服,不具备明确的文化指向性,还是不换为好。
恢复汉服到底能否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恢复汉服又到底可不可行呢?我们到底如何看待汉服这个问题?以下这组文章可以给读者增加几个看待这一问题的视角。
比汉服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精神
●张贵峰
笔者认为,“中国式学位服”值得一试。
学位服当然主要是一种形式,但任何时候,形式和内容何尝又是可以完全分开的呢?具体的形式总是寄予着特定内容的,而一定的内容同样需要具体的形式来表现。以今天我们仍然在过的许多民族传统节日为例,春节、清明、中秋等,直观地看,当然首先也就是一个形式,但是谁又能否认它不是饱含我们传统文化心理的载体呢?如对家庭团圆、亲情的重视、眷顾,对先祖、家族的“慎重追远”等等。
具体到“中国式学位服”中体现的传统汉服这种形式,同样如此——为什么传统汉服会有“宽袍大袖”的特点,显然,这是与我们的祖先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人生观念分不开的——如传统农耕社会下生活的优容和缓。当然,我们今天不必也不可能再恢复这样传统生活了,但是,透过这样的传统形式,必然有助于我们更生动、亲切地感受和品位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而这样一种文化濡染、传承,无疑又是今天我们走向世界并赖以民族自立,不能轻易丢失的文化根基。
如果这样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一定也要算“复古”,那又有什么不可“复”的?事实上,今天大学生们所穿的西式学位服,何尝不也是“古”?——只不过是别人的“古”、别人的形式罢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必过分夸大这种“汉服复兴”的意义和作用。毕竟,即使仅就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局而言,与精神实质的学习与继承相比,服饰改进总是相对枝节上的事情,这也就是说,比“中国式学位服”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式心灵、中国式精神。而要构建、健全这种心灵、精神,使之不仅根基深厚,而且宽宏博大,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显然不会是事情的全部,除此之外,一切世界的文明成果也应该是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对象。
复兴失落的身份和自我
●林金芳
这套“中国式学位服”引发的反响,仍只是“复兴汉服”运动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长沙、成都等地有各种祭祀、知识竞赛、演示等活动来推介宣传“汉服”。组织者宣称,“我们宣传汉服并不是宣扬什么民族主义,而是想通过汉服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小时候,记得在地图册上有56个民族的形象展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独独汉族,穿着职业化的西式服装。长大了,也看了许多日剧、韩剧,稍远一点,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阿信”,她穿着和服;而最近的,则是“大长今”,她使“韩服”的美在整个亚洲得到传播。每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历史根基和文化传承,这是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的。然而,除了汉族这个符号之外,在我的生活中,却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载体可供彰显。
我虽然也清楚,其实汉民族也是有汉服的,而且,比任何一个民族的服装都要历史悠久,都要源远流长。在我的衣橱中,有一件旗袍,但是,令人汗颜的是,没有穿过,甚至除了在古装剧和舞台上,在现实中我还很少见过。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