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古字金文为两“系”中间夹一“言”,(即繁体“蛮”字的上半部分)为一象形字,类似一人挑起一担蚕山的形状。上古之时,氏族部落群居为主,养蚕只能在野外桑林中进行,待蚕儿将要吐丝之前,将这种稻草扎的蚕山框架放在桑林中,蚕儿便可爬到上面吐丝结茧。夏代以后,随著私有制的进展,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这才把野蚕移如室内喂养,逐渐演变成了后世的家蚕。这些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部落群体自称为“man”人,但是我国古代南方原始部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中原人就按其发音造出了一个表示养蚕缫丝寓意的古蛮字(转音译成的还有:曼、满、动、孟、猛、蒙、麻、门、棉、芒……,现今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少数民族村寨名、民族分支名以及民族姓氏中尚遗留了大量此类译音字),意为发明养蚕缫丝的人群。蛮字既然是表示蚕织之意,于是又衍生出了绵长、连绵的含意,在当时属于褒意词,含赞美之意。
炎黄时期,以蚩尤为代表的南蛮集团各氏族部落与轩辕黄帝所代表的中原部落群体发生了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战争,结果南蛮各氏族部落大败,被迫南迁。到了商周时期,南蛮群体仍然被商周奴隶主阶级不断讨伐,除了少部分持续南迁并与当地其它部落群体融合成了南方甚至南亚的苗、瑶、畲、水、壮、侗、土家、布依、门巴、高棉等民族之外,蛮人的大多数成员都沦为了华夏族的奴隶。为表示轻蔑和歧视,汉代之后又把古蛮字下面加了个“虫”,成为了“蛮”:一来仍然延续表示蚕的含意,同时也暗指蛮人奴隶如同虫类。从此,蛮字带上了贬义。
在南蛮集团嫡系的苗、瑶、畲族中都存在著蓝、盘、钟、雷四大姓,其中的雷姓来自黄帝之妃嫘祖。嫘祖又称方雷氏,为传说中的养蚕缫丝的始祖。而瑶人在古代又称摇、谣、猺、繇,其中的“繇”与“由”字相通,都表示丝绪之头(缘由)的意思。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段记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称织斑之功”,由此可看出,华夏族是在打败南蛮之后才取得蚕丝的。因此蛮人的确应该是发明养蚕缫丝的先民。
苗、瑶、畲族的民间还流传著以狗为氏族图腾、以盘王为其祖先的盘古(盘瓠)开天地的故事,从中也可看出与发明养蚕缫丝历史相关的影子:
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一条龙犬,名叫盘瓠。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来从耳朵里取出一条虫子,外形似蚕的模样,将其在盘中养育,竟然变成了一条龙犬,浑身毫光闪现,遍体锦缎。高辛皇(即帝喾高辛氏)见了大喜,赐名龙期,号称盘瓠。
其时犬戎氏族部落入侵,国家危急,高辛皇下诏求贤,谓有能斩番王首级来献者,即将第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知道后,即前往敌营,乘番王酒醉,用口咬断他的头颅,衔回献给了高辛皇。
高辛皇因为他是狗而不想将公主嫁给他,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龙期忽做人语说:“你将我放入金钟内,七天七夜,就可变为人形。”高辛皇吩咐手下遵嘱照办,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闷饿而死,悄悄打开金钟一看,龙期的身体已变成人形,尚余犬头未变,但泄露了光气已经无法完成变化。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则戴上狗头冠以尽量接近盘瓠的形象。二人结婚后不愿留在原来的人群部落之中,于是入山居住,开荒种地、植蓝染布,生下三男一女,长子追随父亲姓盘,叫盘自能;次子以蓝草为姓,叫蓝光辉,三子姓雷以承黄帝之妻嫘祖之姓(帝喾高辛氏乃黄帝之孙,嫘、雷通假)叫雷巨佑。女儿叫淑玉,长大后结婚女婿叫钟智深。是为苗、瑶、畲三民族蓝、盘、钟、雷四大姓的起源。
无独有偶,我国汉族地区也有与此十分类似的蚕桑起源的传说故事:
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除了有一句大家熟知的“青出于蓝”的名言之外,在蚕桑教育方面还写下过一篇《蚕赋》,其中描写蚕的形态时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原意是说蚕的身体柔软婉转,似女性之躯体;头则似马之首。这一比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蚕的形态特征,但却并非荀子首创,它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一个有关蚕桑起源的“马头娘的传说”。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其母伤心之致,发誓道:谁只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绳疾弛而去。几天后,白马载著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见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其父见状,心中暗暗为女儿着急,于是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谁知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之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但见那马皮还紧紧包裹著她,而姑娘的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又因为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称为“马头娘”或“马头神”,在江南地区人们还称她为“蚕花娘娘”、“马鸣王菩萨”。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江浙等蚕桑产区的农村,解放前都可见到供有马头娘塑像的蚕神庙:一个骑在白马身上的美丽的小姑娘!
这个故事在《蜀图经》、《太古蚕马记》、《搜神记》、《神女记》、《太平广记》等古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述。它间接地说明了我国的养蚕缫丝历史大约是从黄帝之后裔帝喾高辛氏时期开始的,至今应该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民间神话传说是历史变形的折射,这两个故事虽然有不小的差异,但是通过它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至少在非常远古的时代,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已经开始养蚕缫丝织绸了:那蚕形的龙犬盛放在盘中,身著锦缎,分明映射出古代游猎部落(猎犬)开始学习农耕技术,养蚕织绸,种蓝染布。故事中涉及到的“盘瓠”的名称,实际上这表明了当时的人们正在逐步用陶器来替代葫芦制做的水瓢(即“瓠”)。也就是说,养蚕缫丝的历史与陶器发明的历史当属同时代。
今天我们在使用著带有粗鲁、凶恶的贬义词“蛮”字的时候,作为纺织人,你可别忘了这个曾经发明养蚕缫丝的伟大先民群体。
附:与“蛮”(蛮)字相关的几个字纺织原意解析:
变:繁体的“变”字上半部为古代钟鼎金文的“蛮”字(繁体蛮字去掉下部的虫),而蛮的原意是指养蚕缫丝的人群。因此,变的原意应该是指由蚕儿蜕化为蚕蛹的转变过程。
挛:繁体“挛”字的的上半部和“变”字一样,加一“手”在下表示用手扯丝。因此挛的本意是指连绵维系不断之意。由于扯出的丝是弯曲不直的,故而挛字就派生出了卷曲、蜷缩含意的“痉挛”一词。
弯:同样,繁体的“弯”字上半部也和变、孪一样,含有蚕织丝线之意。一张弓在下、丝弦在上,活脱脱一幅弯弓射大雕的模样。
来源:中国装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