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纺织振兴规划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及建议(五)

    五、行业自身需重点关注问题
    (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薄弱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纺织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47%,化纤业为0.86%,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提高了0.2和0.4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2%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行业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技术含量的特种纤维尚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能力不足,影响高附加值家纺、服装面料开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开发能力尚未充分挖掘,缺乏高素质的设计及产品开发人才。
    (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纺织纤维消费结构需要调整,服装、家用、产业用纤维消费量中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偏小。虽然产业用纺织品占比已经提升到17%,但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相比较,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仍然偏小。纺织企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2009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中2/3整体处于亏损边缘,近万户企业明亏,多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纺织行业技术结构仍不合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技术结构仍不合理,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高附加值天然纤维开发滞后,产业链开发尚未形成。
    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依靠进口。部分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纺机制造业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我国关键工艺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低。出口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但仍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仍然低。
    纺织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沿海地区集中了全行业80%的企业,而原料和劳动力密集中西部地区企业发展滞后,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配置明显不合理。落后产能还占有相当比重,阻碍了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行业技术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及高附加值天然纤维开发滞后。
    (三)节能减排相当艰巨
    尽管近年来纺织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随着纺织工业快速增长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国家及地方对节能减排提出更严格的标准,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目前,纺织工业总能耗占全国工业总能耗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8.5%;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10%,其中80%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为10%左右。而多数纺织企业缺乏资金,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采用率较低,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行业共有100家企业进行了项目申报,目前确定的有4家企业有望获得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此外,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着手编制。但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例如,纺织旧服装的回收利用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光触媒印染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一些对发展低碳经济有利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广起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太原高远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到,这个企业生产的纺织品多功能整理剂,对面料或衣物进行处理后,实现了受污纺织品不用水洗,就可以达到清洁的目的,既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又可以延长纺织品使用寿命。可是这项节能环保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产品推广起来十分困难,导致这项成果研制出了几年,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外,行业虽未被列入严重污染行业,但面对倡导的低碳经济,行业压力也很大。
     (四)产业转移需进一步加快
   目前,我国超过80%以上的纺织生产能力还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以及环境压力加大,其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开始突显,产业转移正呈加速之势。
    《规划》强调进一步优化纺织区域布局,形成沿海、内地不同的产业特色,行业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具体规划和统一引导,某些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诸如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配套性差、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等问题。因此,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调整的整体优化是当务之急。另外,一些转出地政府对企业外迁不支持,并要求只能在省内转移;而一些承接地政府也急于求成,盲目承接,缺乏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的整体优化。
    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特色,也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但由于集群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组织形态散、规划引导缺失、专业化分工薄弱、服务体系不完善、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影响着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淘汰落后势在必行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2011年底前,行业要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型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晴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法聚酯设备等落后的化纤产能;按照《规划》进度2011年前,完成淘汰230万吨化纤和75亿米印染落后生产能力。
    行业在面对淘汰上述任务的同时,还面对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够强,部分地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认识存在偏差、责任不够落实等现实的问题。这些使得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更加艰巨,举步艰难。
    (六)资源要素约束逐步加剧
    1、原料资源严重短缺
    长期以来,国内纺织原料资源严重短缺,天然纤维和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造成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和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
    2、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伴随着市场企稳,纺织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再次显现。同时劳动力、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也呈不断上升态势,企业成本不断提升。
    3、企业面临融资压力并未缓和
    多数纺织企业仍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一些省市银行多年来一直将纺织业列为高危产业,70%以上的中小企业只能靠自筹资金滚动发展。
    虽然2010年国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但通胀预期的增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国内煤、电、油、运资源不足,个别地区拉闸限电频繁,对纺织工业生产形成制约;纺织工业节能减排任务依然严峻。 (未完待续)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