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族马尾绣工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与方法。这是水族独有的、贵州特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绝活工艺。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征
水族马尾绣工艺,主要体现在制作技艺与方法:一是取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那样的马尾白色预制绣花线;二是按照传统刺绣纹样或剪纸纹样,将这种马尾白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三是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的扁形彩线,添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四是其余部分按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进行。
长期关注及从事水族文化研究的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潘朝霖告诉记者,水族有养马赛马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以丝线裹马尾刺绣制作图案的好处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还有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形如古代钱币的铜饰,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马尾绣里却绣有铜饰,这充分体现了水族马尾绣的珍贵文化艺术价值。

濒临断层的“刺绣艺术活化石”
近日,记者在黔南水族地区采访中获悉,马尾绣艺人开始出现了严重断层,虽然会马尾绣的人还很多,穿戴绣品的人已不多。最关键的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马尾绣被视为水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这个家庭富有与否的象征,但现在大多数水族姑娘都不会绣,并且绣出衣服都压在箱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