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标准是对ZB W33 001—1987((苎麻棉混纺坯布》的修订,在技术要求、布面疵点评分、试验方法方面作了修改。
在技术要求中,根据国内外用户对苎麻棉混纺本色布的质量要求,以及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测试方法和先进标准部分内容,对原技术要求进行调整,技术要求增加了织物组织,取消苎麻棉混纺比例的要求,苎麻棉混纺本色布的品等增加优等品内容,同时技术要求的幅宽指标增加上限偏差值,断裂强力单位按法定计量单位统一用“N”,断裂强力标准按附录C公式计算,布面疵点的评分参照日本纺织检查协会制定的《麻制品检验标准》的内容,采用10分制评分方法,疵点类别由原来的25类归纳为经纬纱粗节(不明显、明显)、经向明显疵点(条)、纬向明显疵点(条)、横档(不明显、明显)、严重疵点五大类,同时为了传统习惯及质量分析的需要,本标准编写了各类疵点的具体内容及疵点名称说明,编人附录A、附录B。
考虑到各项试验都有相应试验方法标准,故对原标准作了一些修改,有些标准直接引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从1999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ZB W33 001—1987。
本标准由原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湖南苎麻技术研究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芝香、蒋敏、毕贤桢、赵雅丽。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苎麻棉混纺本色布
FZ/T 3 3 006—1 998
Ramie cotton grey fabric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苎麻棉混纺本色布的产品品种规格、技术要求、布面疵点的评分、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鉴定有梭织机生产的苎麻与棉混纺(麻含量在50%及以上)本色布的品质和作为交接验收的统一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923·1--1997 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 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条样法
GB/T 4666--1995机织物长度的测定
GB/T 4667--1995机织物幅宽的测定
GB/T 4668--1995机织物密度的测定
FZ/T 33002--1992苎麻坯布
3产品品种规格
苎麻棉混纺本色布的品种、规格,根据用户需要,由生产部门制定,出口品种按合同的规定执行。
4技术要求
4.1技术要求项目
包含织物组织、幅宽、密度、断裂强力、布面疵点五项。
4.2分等规定
4.2.1 苎麻棉混纺本色布的品等分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低于三等品的为等外品。
4.2.2苎麻棉混纺本色布的评等以匹为单位。织物组织、幅宽、布面疵点按匹评等,密度、断裂强力按批评等,并以其中最低的一项品等作为该匹布的品等。
4.2.3分等规定见表1、表2.
4.2.5.2一匹布中所有疵点评分加合累计超过允许总评分为降等品。
5布面疵点的评分
5.1 疵点检验的规定
5.1.1 检验时布面上的照明光度为(400±100)lx。
5.1.2检验下机质量时,验布机速度不大于20m/min。
5.1.3评分以布的正面为准,平纹织物和山形斜纹织物以交接班的一面为正面,斜纹织物中纱织物以S斜为正面,线织物以Z斜为正面。
5.1.4检验布面疵点时,应将布平放在工作台上,检验人员站在工作台旁,眼睛与疵点相距约60cm左右,以能清楚看出的为明显。
5.2布面疵点评分
按表3。
5.3疵点的量计规定
5.3.1 疵点长度以经向或纬向最大长度量计。
5.3.2 经(纬)向疵点,在纬(经)向宽度1cm及以内的按一条评分,宽度超过1cm的每1cm为一条,其不足1cm的按一条计。
5.3.3经向明显疵点及严重疵点,长度超过1m的,其超过部分按表3再行评分。
5.3.4 在一条内断续发生的疵点,在经(纬)向5cm内有二个及以上的,则按连续长度评分。
5.3.5 在一条内有二个及以上经(纬)向明显疵点(包括不同名称的疵点)断续发生(间距在5cm内)时,按程度重的分别量或全部量从轻评分。
5.3.6共断或并断(包括正反面)是包括隔开1根或2根好纱,隔3根及以上好纱的,不作共断或并断。
5.3.7 1m中累计评分最多评10分。
5.4疵点的评分说明
5.4.1 下列疵点评分时区别明显与不明显的规定
5.4.1.1稀纬、密路叠起来看得清楚的为明显,单层看得清楚叠起来看不清楚的为不明显。若发生争议时,以点根数加以区别。
a)稀纬:经向lcm内少2根纬纱的为明显。
b)密路:经向0.5cm内纬密多25%及以上的为明显。
5.4.1.2双纬和不明显稀纬混在一起的或连续双纬均按纬向明显疵点评分。
5.4.1.3拆痕达到标样的为明显,达不到标样但能看得出的为不明显。
5.4.1.4 经、纬纱粗节、粗经、粗纬、经缩、拆痕、修整不良、条干不匀、云织、油疵等九个疵点按标样评分。
5.4.2下列疵点的评分起点和规定
5.4.2.1 距边lcm以内的疵点不评分,但破洞、豁边、拖纱、锈渍、0.5cm以上的跳花、0.3cm及以上的烂边、毛边和深油疵要评分,如疵点延伸在距边lcm以外时应加合评分。
5.4.2.2 0.2cm及以下的断经、松经、跳纱、沉纱、纬缩、油经、油纬、油渍、结头、麻粒、星跳不评分。
5.4.2.3 0.2cm及以下不评分的小疵点密集在经纬向3cmX 3cm内.,每3个评1分。
5.4.2.4边撑疵、纬缩50cm内每3个评1分。
5.4.2.5布面拖纱长1cm及以上,布边拖纱长3cm及以上每1根评1分(一进一出作1根计)。
5.4.2.6 毛边在经向长1cm内满2根评1分。
5.4.2.7 1cm内二梭双纬按纬向明显疵点评分,单根双纬5cm及以上评1分。
5.4.2.8粗0.3cm以下的杂物每个评1分,0.3cm及以上杂物和金属杂物(包括瓷器)评10分(测量杂物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