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对棉结形成原因与减少途径的研讨(下)

   3  减少棉结的措施
    把“杂乱无章”的纤维通过开松、梳理、牵仲变成排列有序的单纤维条,棉结不断去除又会逐步产生,棉结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减少棉结的产生和多去除棉结。形成棉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系统考虑,以使各纺纱元件、器材状态良好是基础,合理配置工艺参数是保证,良好的机械状态与合理的工艺设计可显著降低成纱棉结。
    梳棉工序把纤维束分梳为单纤维,必然会新增许多棉结;而锡林—盖板的细致分梳又能把松棉结梳解成细小棉结或单纤维;因此,梳棉是产生、排除、梳解棉结的关键工序。因为生条中的棉结和杂质直接影响纱线的结杂和布面疵点,对于并、粗、细各工序牵伸时纤维的运动,对于细纱加捻卷绕时的钢丝圈的正常运动都有影响,造成条干不匀和纱疵;所以,必须控制并减少生条中的结、杂粒数,提高分梳质量是减少棉结的有效途径。
    减少生条中棉结的关键是做到“精平车,紧隔距,锋针/齿;实现强分梳,控浮游,减搓、擦,少产生,多排除”。即精细平装机器,进行专件修理,确保上车工艺,提高锡林、刺辊、道夫的静、动平衡、圆整度与盖板针面的平整度,保持分梳隔距紧而准确,这是基础。选用优质针布,适时磨针,使梳棉针布的针/齿锋利、光洁、完好,提高齿尖抓取、握持、梳理、转移纤维的能力,这是关键。达到了紧隔距、锋利的针/齿,就能提高分梳质量,控制纤维浮游,减少搓擦成结;能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减少牵伸过程中产生棉结;在锡林与刺辊之间,紧隔距可提高刺辊上纤维束向锡林转移,减少刺辊返花在给棉板处与喂人棉层搓擦成结。在锡林、道夫间紧隔距,可提高道夫转移率,减少锡林上返回负荷,从而减轻锡林、盖板间负荷,提高锡林、盖板间一次分梳的能力,降低了棉结。同时,通过锡林、盖板间的细致梳理,把棉流中的松散棉结多梳解、消除而减少棉结。
    提高梳理质量的关键在针布,,针布是梳棉工序提高产量与质量、减少棉结的核心元件,其齿形规格、制造质量、规格搭配、锋利度与耐磨性直接影响成纱质量;采用优质锋利的针布能显著减少棉结。新型针布齿条具有矮、浅、尖、薄、密、小等特点,其分梳能力强,分梳细致,提高了分梳纤维和梳解棉结的能力,纤维转移好,减少了浮游纤维搓擦形成的棉结。试验证明,应用新型针布后,生条棉结含量降低2%~60%,提高了生条中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和分离度,减少后工序牵伸过程中产生的棉结,使成纱棉结减少。
    随着针布使用期的延长,其磨损日益加剧,齿尖变钝而不锋利;针/齿因轧伤而不光洁;使得棉结增加。应定期枪测分析针布的性能状况,合理确定磨针周期与更换周期,使针/齿保持锋利状态,及时磨针或更换针布是控制棉结的重要措施之一。
    适时修磨盖板踵趾面,使盖板针面保持合适的踵趾差(0.56 mm)以缩小锡林与盖板针面间的整体隔距而加强分梳,减少针面间的浮游纤维搓转形成棉结,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目前还有许多棉纺厂的梳棉机盖板的踵趾面已严重磨损,踵趾差较大,使得工艺上锡林与盖板隔距较小,实际上锡林与盖板针面间的隔距却较大,未能实现紧隔距、强分梳,因而生条棉结增加。有的厂盖板链条已磨损变长,锡林—盖板隔距易变动而不准确,以至影响梳理质量而增加棉结。对这些厂来说,及时修磨盖板踵趾面和更换链条,是减少棉结的有效措施。
    无附加分梳件的梳棉机可适当增加前、后固定盖板附吸风装置,以提高梳理质量,排除细小微尘杂,减少棉结产生。
    合理控制车肚落棉、盖板花与精梳落棉多排除棉结,能减少成纱棉结。
    盖板反转或提高盖板运转速度,能有效减少棉结。
    根据原棉的特性选择工艺参数,如纤维细、成熟度差时应低速度、柔开松,不使用三翼刀片和豪猪打手,用转速低的三翼梳针打手;刺辊、道夫低速度,控制刺辊与锡林的速比;速比小,棉结多;速比大,棉结少;纯棉应控制在1:2左右。
4  棉结的检测方法与变化情况
    在我国的棉纺织企业中,目前多数厂家采用传统的手感目测法检测纺织各工序半成品及成品的棉结杂质含量;少数厂家采用AFlS单纤维测试系统检测。目测法的棉结被定义为一根或多根纤维紧密,结合成的圆形小结或粒状纤维结,又称白星,是在纤维检验室人工将被检测试样松散后,放在黑色玻璃板上,利用上方投射的光线,看到黑色玻璃板上不能被松散的白点即视为棉结。这种棉结是由许多根纤维扭结在一起才能被目力辨认的纤维团,1个大棉结还可能被分解为多个小棉结,检测的结果取决于测试人员的眼力。单根纤维的直径近20//m,单根纤维形成的小棉结直径近60/Jm,由于人眼分辨率的限制,许多客观存在的细小棉结不能被目测到。棉结单个之间的重量差异很大,测试报道生条小棉结只有棉卷大棉结粒重的1.4%;只测大棉结,不测小棉结,不能反映棉结的真实情况。
    AFIS单纤维测试系统将棉结定义为核心部分投影直径超过规定值(100μm)的非单根纤维即为棉结,由二根纤维形成的即不容易被肉眼所识别的小棉结就能被测出,这样的棉结比目测的棉结小得多,使大小棉结均能被测出,能反映棉结的真实情况。
    由于存在对棉结的定义和测试方法不相同,目测的1个棉结可被AFlS测为许多个棉结;因此,目测的棉结数量较小,AFlS测的棉结数量很大;使测试的棉结数量差异很大。由于不同方法所测的棉结数据无可比性,所以棉结的数据一定要注明测试方法。
    由于各厂的原料、设备、工艺等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棉结的产生情况也各不相同。目前的文献报道认为,两种检测法检测的棉结的变化情况是不相同的;目光检测法检测的棉结数是随加工工序的增加而呈增多的趋势;而AFIS单纤维测试系统检测出的棉结是随加工工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两种趋推测的结果是相反的。
    我们认为从棉结的产生情况来说,不考虑排除与包裹或覆盖,不考虑棉结的大小与能否被检测到, 纤维中存在的棉结是随着加工工序的增多而增加。理想的结果是减少棉结的产生,应加强棉结的排除,从而使棉结在清棉工序逐步增多,梳棉工序产生了大量的棉结,但去掉多于产生的,使生条棉结有所减少(精梳产品在准备工序增多,精梳条因产生少于排除而有所减少),在并、粗都有所增加,细纱因包裹覆盖的棉结多于产生的,用目测法测纱的表面棉结有所减少。
    日前,文献报道对梳棉工序棉结的变化争议很大,有的学者认为梳棉是产生棉结的主要工序,生条棉结比棉卷棉结增加1()多倍;有的认为梳棉是减少棉结的主要工序,它可以减少喂人棉卷棉结的近80%;我们认为梳棉工序棉结增加或减少的关键在于梳棉的梳理质量;梳棉正常,少产生、多排除,则生条棉结减少;梳棉不正常,产生多、排除少,则生条棉结增加。
    5  结束语
    棉结主要是棉纤维在轧花与清梳过程中产生的,握持松解是产生棉结的主要部位,棉结增加或减少的关键在梳棉的梳理质量,核心在针布。棉结的变化只有理想的趋势,而无固定的规律,实际生产中是随加工原料和纺机的性能变化的。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