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纺织业发展的战略取向——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业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宋发展的,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还没有形成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国际竞争优势,就成为我国纺织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1  对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纺织业的简要评价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国内衣着消费、增加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及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纺纱、新型织造、新型化学纤维,新型印染整理技术和装备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较大幅度增加,产品质量与档次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已跻身子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之列。
1.1  我国纺织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首先,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和在迅速发展中的化学纤维资源优势。棉花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苎麻纤维只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而在世界上占到99%,亚麻也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蚕茧和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
    其次,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亚洲、南美洲、非洲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素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2  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不足
    首先,在经济规模明显的行业,我国的企业规模偏小。以行业为例,西欧、美国、日本、韩国的工厂平均生产能力分别为我国的3.5倍、12倍、13倍、30倍。由于工厂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参差不一,连续化、自动化程度低,加上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先进国家(地区)的化纤人均的产量大约是我国的5—10倍。
    其次,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台湾工研院化工所执行经营部曾邀请15位专家学者,对台湾省的纤维和锦纶纤维两大品种,与世界其它主要的化纤生产国进行对比分析,对我国内地化纤行业的研发能力打分为2.4;分(满分为5分),日本最高为4.6分,台湾为4.5分,韩国、美国为4.3分,泰国、印尼均为2.8分,他们认为内地的研究与开发水平为最低。
    第三,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差距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增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生产基地转移,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自身纺织服装业,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来看,在最终产品出口中约占50%的是加工贸易,在一般贸易中,又有近60%的是衬衫、长裤、睡衣等大类常规品种,很少是中国的品牌,尤其是时装几乎没有国外注册的商标。出口服装完全依赖于进口商的市场网络与品牌,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
    靠比较优势来扩大纺织品贸易,带来了数量增长效应、创汇效应和就业效应,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病,诸如,参与国际分工水平低,出口产业结构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企业效益差。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论都是静态分析的,没有涉及技术进步因素、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竞争因素、人力资本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这些动态因素。因此,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显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应探求一种既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又适应世界纺织品发展趋势的新战略。
2  纺织业的发展应以竞争优势为战略取向
    如前所述,我国纺织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强调各国的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竟争。比较优势的实现离不开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相继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根源于企业由于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可见,波特所指的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竞争优势,它包括以下4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需求要素(包括本国的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除了上述4个基本因素之外,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总之,波特认为,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产业。
    为了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纺织业长期持续快速的发展,应以竞争优势理沦作为纺织发展工业的战略取向。作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行业,能否成为出口创汇的具有持续发展后劲的产业,其关键应取决于它和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更高的国际竞争力即具有竞争优势。但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比较优势体现的是相对价格优势,而竞争优势体现的是绝对价格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可能发生分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如果不培养竞争意识,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纺织产品升级,增强其竞争力,那么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降低甚至变为竞争劣势,原有的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不一定会成为竞争优势产业。 总体来看,我国纺织业正处于比较优势仍在发挥作用但有所削弱、竞争优势在发展但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我国既不能放弃比较优势,又要顺应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及市场需求发展的趋势,构建纺织业的竞争优势。为此,要积极探寻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的途径。
3  提高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3.1  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
    从国际上看,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企业、大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上。纺织业和纺织企业的竞争也大体如此。就我国纺织企业而言,应建立并优化工贸一体化、多元化的产业集团。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建立适当集中的企业组织结构,虽然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完全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至少是一种次优状态。所谓适当集中是指通过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兼并,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
    在建立纺织企业集团时应注意区分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经济规模同规模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是指社会物质生活和再生产所包括的范围。在我国有一种误区:把本地区同一行业若干企业联合起来,扩大资产规模,实行集团化,似乎规模越大就是规模经济。然而,实践的结果并非如此,却适得其反。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只有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当企业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时,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和管理跨度也会增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生产经营组织指挥难度加大。因此,真正的规模经济不是企业数量的简单叠加,更不是越大越经济,而是一个适度规模和有效规模的概念。从纺织产业联系紧密的特点着眼,选择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相关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和集团化运作,以扩张生产规模,经营一流产品和知名品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2  推动技术进步,确立内在比较优势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技术进步对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贸增长贡献率日益增大。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技术含量高的,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从国际分工来看,日益深化,产业内分工和企业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另外,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不仅局限于产品成本与价格方面的竞争,更主要是表现在技术创新度,质量、服务,品种、档次等一些非价格因素方面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显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利用外在比较优势,而应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确立内在比较优势。
    在促进形成内在比较优势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当致力于推进长期的技术进步。要使我国的比较优势成为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必须有一个转化过程,转化的关键就是高新技术。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以及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不断增加知识产品的生产,发展竞争优势产业和贸易,同时又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国内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和服装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总之,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既要健全和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又应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外部资源不断转化为企业持续技术进步的动力,促进内在比较优势的形成。
3.3  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缺乏活力不思创新,国家就难以树立整体优势。因此,首先必须加大我国纺织企业制度改革与创新,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使之成为能适应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其次,要加强现有企业的联合兼并,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培育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营规模效益;第三,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强化管理、研究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3.4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
    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中看我国纺织业,人均资本和资源相对短缺,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可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的、最现实的优势资源就是丰富的劳动力?我国纺织业能否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将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的整合和实施?
3.5  发挥政府在提高国际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考虑到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说应属于企业行为,政府不应直接干预,但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要继续深化产权改革,不断完善国家产业政策,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带动整体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创造一个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纺织业而言,政府应当致力于完善纺织业的技术法规,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
    总之,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积极培育其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纺织业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导向转变,力争使纺织业的竞争优势能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