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花样年华之后 旗袍行情看涨

  收藏的冷热,是衡量历史余物现时价值的一种尺度。15年前,当张剑明买下他的第一件旗袍时,还很少有收藏家认识到这一类藏品的价值。而张剑明比别人更早看到了。他所收藏的全部是上世纪30、40年代的旗袍。

  年轻的旗袍收藏家

  在一个明媚的午后,阳光斜射进了老上海茶馆的矮小窗户,见到了张剑明。打开老家具的抽屉,一件件老式旗袍静卧在那里,张剑明抚摩着自己精心收藏的宝贝,意味深长地说:“别看这些是70多年前的东西,它们现在依然很摩登。”

  张剑明是一位上海旧物的收藏家、也是个商人,出于一份怀旧的喜好,他20多岁就开始玩弄这些老上海的旧物。文质彬彬的他看上去略显清瘦,常在不经意间透出点“文化味”。

  他的学历虽然只有中专毕业,但他却认为,自己做学生时没学到一技之长,倒是啃了一肚子杂书。正是这些杂书,让他初步领略到上海的过去,萌发了收藏、研究老上海历史资料的想法。张剑明的父亲是位教中国通史的老师,平时喜读书、买书,家中藏有大量线装古籍。张剑明从小在书堆中长大,书熏陶了他,也使他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对老上海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于是,从老爷电话机、煤气灯、牛奶瓶、汽水罐、饼干听、饮水机、留声机,一直到租界的门牌、灭火器、警棍、警帽、汽车牌照、电话号簿、旗袍……都在他的收藏范围之内。如今他已是一个搞了18年“老上海”收藏的人,而年纪只有42岁,在收藏界绝对算得上年轻。

  时尚的老式旗袍

  但是,收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收藏旗袍更是难上加难。一件完好的旗袍,应该是做工良好,无残破、污损(无法清除),配件包括纽扣、纽头无缺失,镶滚盘绣嵌等工艺精致上品的。由于纺织品服饰本来在穿用时就存在磨损老化,收藏时更难免有纱线脱散,颜色褪败,饰品散失等问题发生,所以要找到一件真正完美无缺的旧旗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而张剑明就收藏了100多件这样的旗袍。

  有人说当时的上海旗袍才算得上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沪上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东方女性玲珑的身材,在上海滩备受青睐。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40年代旗袍的主流。

  在他的旗袍藏品中,可以看到,花色各有不同,面料也全然不一,有丝绒、丝绸、甚至还有近两年最流行的蕾丝,黑色蕾丝呈半透明状,透出的是性感和妩媚,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充分体现时尚之美。100多件旗袍,每件都是民国时期手工缝制,款款精绣细缝,精美绝伦,高领三粒扣、低领的、无袖的、还有短袖的,从花纹面料到款式韵味,全然不同,这分明显示了当时对上海摩登女子的精心设计。

  曾经的摩登时代

  现在,上海也有人开始陆陆续续收藏老旗袍,不过那是继《花样年华》后,电影中媚丽的旗袍装饰,使之成为最流行的时尚,在许多人穿上旗袍的同时,老旗袍也成为了收藏新宠,身价倍增,行情看涨,听说还有不少日本人专程来上海寻觅老旗袍。

  而张剑明在10多年前就开始留意并收藏老旗袍了,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的融会,传统与时尚的交锋,给服饰造成一种兼收并蓄、多样而又有特点的艳丽之美,而旗袍就是这种美的一个典型。张剑明说那个时代的物什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最能体现上海的风情。

  因此他不但收藏当时的旗袍,还收藏一切和旗袍有关的老物什。在他的茶馆内不仅有精美的旗袍,还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和当年裁缝店里专用市尺和面料图,面料图里集中了几十种不同花式的样品,像照相簿一样厚厚一本,每一面都夹着一块面料样品,浓浓的老上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眼前仿佛看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坐在戴眼镜的老裁缝旁边,正为选择衣料而犹豫不决,她一页页翻寻着手中的样品簿,看看这个也好那个也喜欢……这就是那曾经的摩登时代。

  上海旗袍变奏曲

  上世纪20年代中期

  旗袍刚在上海出现时,袍身宽松,袖口宽大,袍长至脚面,四周作滚边。有时,摩登女子在上袄外罩一件无袖的马甲,和旗袍一样长,这就是后来流行的旗袍前身。马甲式旗袍一经出现,迅速风靡全国。而敢于领服饰之先的上海时髦女性又不断将旗袍进行改良,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款式。

  上世纪30年代初期

  旗袍的下摆逐渐收敛,腰身及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至小腿;30年代中期,领口增高,可装三个纽襻,长度又加长,四周的滚边变窄。为便于行走,下端衩高至大腿,合身的裁剪,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尤其使隆胸丰臀的女子更加显得婀娜多姿。

  上世纪40年代

  日寇入侵,物质匮乏。为节约布料,领口又变低了,还干脆取消了袖子,长度刚过膝部,原先繁琐的镶边,由宽到窄到无;40年代末,中国女性,几乎都穿上了旗袍。

  上世纪50年代后

  由于种种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装的历史舞台,在民间一度绝迹。直至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复苏,旗袍这种曾为中国女性喜爱的服装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