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危机——纺织服装老手艺在消失

  蓝草成靛 水浸日晒造颜色 粗手拿针 建筑工人做织补——

  人类穿衣的历史,如果从周口店山顶洞的骨针开始计算,至少有近两万年。英国纺织工业革命前,从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到衣服的缝制,都是纯手工完成。现今,男耕女织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手工织染只有在偏远的山区或民俗博物馆的表演里才能看到。

  老手艺,就是已经消失的手艺或者即将消失的手艺。它们之所以日渐没落,是因为大机器大生产正在取代手工作坊,是因为声光电影正在取代传统而简单的“娱乐”。

  那些在高楼长街边固守着老手艺的人,为别人制造着新奇与欢乐,自己却有些悲凉。

  但是不该忘记,人之所以为人,重要的特征就是有一双手。人的手是不能荒废的,所以“手工”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在老手艺没落的时刻,手工艺品正逐渐走向时尚的潮头,新的手艺正在诞生。

  什么都不能取代个性,所以应该坚信,人类会捍卫“手工”,而且这种捍卫将一直坚持下去。

  老裁缝做衣六十年

  今年73岁的黄文斗师傅,从12岁开始学习裁缝手艺,已经60余年。这60余年间,老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身旁的缝纫机,放下过手中的剪刀。

  12年前,年过花甲的黄师傅挑了缝纫机,拿了剪刀,卷了铺盖,从农村老家进城,摆了个缝纫小摊。老人的房子虽小,却具备所有“家”与“店”的功能:房屋前部左边是工作间,既方便顾客光临,又能在闲暇时与路过的老朋友聊几句,打发些多余的时间,右边是生活区,他可以边做饭菜,边照顾生意,一举两得。

  黄师傅深情地看着跟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老伙伴,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喃喃自语:“这老伙计陪伴了我一辈子。”裁缝铺的设备很简单,裁剪服装的旧木案板上铺着块深色的垫布,案上堆了些五颜六色的布头,一根蜡黄的胶尺,蜷伏在黑白分明的老式熨斗旁。

  过去没有缝纫机,缝衣全靠手工一针一线的将布料拼接缝合,凭的就是手上功夫。一根手针,单、夹、皮、棉、纱都能缝制,滚边、镶嵌、对花、裘皮拼花、盘花扣襻等是中装师傅的基本功,尤其是盘花扣襻,可以说是中装师傅的一绝。黄师傅最拿手的是缝制老式衣服。

  老人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聊天,一件衣服很快完工了,他捧起衣服满意地看了看,理了理衣角,小心地给客人包好。那神情与动作,怎么也不像包一件衣服,而是一个老手艺人,在清理着自己60年的追求,60年的坚持,60年的期待。

  山里汉学会精工织补

  小时候,家里穷,过年逢节遇大事,才能做件新衣,一件衣服总要补上加补。

  前些日子,朋友的一位同事的新毛衣不小心剐了个小洞,自己一针一线的补了个小疙瘩,鼓鼓的像个蜘蛛。朋友告诉同事,街上有个精工织补的摊位,专门缝穷补旧。

  小摊的主人姓许,今年37岁,湖南怀化会同县人,曾经干过建筑钢筋工,修过煤气灶,卖过床上用品。在卖针织品时,常有货品挂花的现象发生。他看到好端端的床单被褥,因一些细小的毛病卖不出去,便自己硬着头皮学习织补。一个大男人,凭着山里人特有的执著、从小养成的细心,竟然摸索出一套织补的招数,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针织品生意难做,许师傅决定彻底放弃生意,专门干织补。许师傅接过我们带去的毛衣,从衣领等不显眼的地方抽了几根毛线,按原有的纹理,依自身的织法,选定了下针的地方,便开始熟练的挑、织、梳、理、结,十分钟不到,毛衣织补如新。



21/212>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