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机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直面国际市场的挑战,中国纺机行业不仅需要充分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寻求产业政策的支持,增强纺机行业整体实力,更需要质量竞争力的提高和质量文化的有效整合。因为纺机行业质量文化的整合,是与提高纺机科技竞争力紧密相联的。
一、质量管理是质量文化整合的前提
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质量举措下,纺机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曾作出了成绩。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员工质量概念和质量意识得到了根深蒂固的植入和强化
我国推行TQM以来,纺机行业员工经过TQM知识普及教育与统考;以QC小组活动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成果斐然;多项国优、省优、行业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尤其是ISO 9000标准的贯标、认证,无不为纺机企业的实物层和制度层质量文化奠定了基础,强化了纺机员工的质量观念。
2.国家质量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使纺机质量事业确立了战略发展的方向和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等相继颁布和实施,初步形成了我国质量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使纺机质量工作有法可依。如中国纺机(集团)公司全面整顿,建立了产品标准, 建立健全了以技术标准为主题的企业标准化体系,集团公司每年组织质量工作会,不断调整和推进纺机质量工作战略方向和规划。
3.质量管理为纺机行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制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20多年来,纺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迈出了两大步:1978年至1988年以TQM推进为主调;1988年至今主要以ISO 9000标准贯标认证为特点。两大步前进中,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果没有TQM和ISO 9000的推行,也就没有纺机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尽管由于一部分质量管理举措因中国文化的局限性而存在不足,但其对纺机产品技术、质量、管理的提升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4.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21世纪是质量世纪”认识的确立
纺机企业质量管理已从单纯的“产品质量”控制,向“提高生活质量”、“满足顾客要求”的大质量管理转变,因此,新的质量理念和质量观念的确立已成必然。
5.宏观、微观质量组织结构框架逐步健全
众多纺机企业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建立了完整的文化质量体系。纺机质量基础工作得到强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纺机质量文化的整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保障。
回顾过去,面对现实,纺机质量工作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产品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纺机产品质量“优不多、劣不少”的现象亟待克服;部分纺机企业低水平、粗放式管理模式急需改进;一些人为的质量因素,如某些方面的不规范、无程序、社会责任心差、行业内恶性竞争等现象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纺机行业的综合质量竞争能力还很差,纺机行业质量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和特色创新必须引起重视。
二、质量文化整合是质量管理的延伸
所谓质量文化即社会组织在持续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积淀形成的涉及质量观念、质量环境、质量空间、质量氛围的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法律观念、行为准则、整体形象、体系、规范以及器物的特质表征等有形和无形的总和。
对一个国家来说,其质量文化的高低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素质;对一个组织来说,则反映了一个团队的素质。毋容置疑,一个有追求的人,绝对拥有个人的信念;一个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工商组织绝对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中国的同仁堂是传统老字号中最长寿的企业之一,它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与当今的质量理念一脉相承。
反思纺机企业推进TQM 20多年来,质量工作一直没有特色创新,没有建立和推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过程,是与疏忽树立质量理念,没有建树质量文化有因果关系的。
质量文化是质量管理的延伸,是在对传统质量管理扬弃中创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中国纺机行业已有积累甚丰的质量资源,已为自身质量文化的整合和创新做好了先期的准备和铺垫。
从宏观环境的角度来审视,纺机行业质量文化要充分体现质量理念的确立,质量理念的提炼应是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高度概括。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质量事业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美国质量学会第52届年会主题是“生活的高质量 —— 质量改进的动力”。这都说明,不管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作为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纺机行业,其质量文化的定位应把握这一关键。
从社会组织的微观行为来看,一个组织的质量文化应建立在“达到持续的顾客满意”的质量理念的基础上。笔者以为,2000版ISO 9000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把一个卓越的组织必须确立自己的质量理念这一要求,作为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一条加以明示和强调。这一理念说来简单,做起来则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纺机质量文化的整合提炼,应围绕这一理念挖掘深度。
三、质量文化的整合原则
1. 民族性原则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说过,企业文化只有符合民族的文化,才能扎根永存。而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一个组织来说,不是追求于字面上的“顾客满意”,而是通过个性化的精辟归纳,以社会可接受的语言词汇来描述,内涵上应包容和显示这一“质的概念”。
在这方面不乏国内外成功的案例,海尔就是一个典型。海尔总裁张瑞敏早年“砸冰箱”是站在顾客的角度,其立足点是顾客不能接受次品,既然顾客不满意就该砸。后来,海尔推出既洗衣又洗地瓜的洗衣机,也是通过市场调查,从持续地使“细分市场”的不同顾客满意的角度创新开发的。“真诚到永远”是海尔整合出的文化理念,这一理念与中国人感性、感情、感觉的基本特性吻合,极富民族文化的底蕴。经营理念的早期确立,自然是海尔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显著性原则
一个组织的质量文化的整合和提炼,最主要的是它应具有昭示和感染力。 “企业管理要以质量管理为纲”,自然企业文化要突出质量文化的绝对位置。质量文化的昭示和感染力,主要体现在品牌的经营力和组织的形象力方面。近年来,中纺机集团公司确立了“全球纺织业的朋友,中国制造业的骄傲”的共同远景,围绕这一理念,需进一步挖掘品牌经营的个性化魅力,紧扣显著性做好文章,方能充分展示一个组织的特色。
3. 一致性原则
一个组织的质量文化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内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一个质量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团队,一定是向心力明显,士气振奋的组织,“上下同欲者胜”既是市场法则也是文化整合的真正目的;二是对外的宣传和美誉,质量文化的整合一定要达到所包容的全部组织文化带给组织形象的美誉度和顾客对组织输出产品的忠诚度。在整合提升纺机质量文化时,切忌顾表失里、顾内失外。内外一致认同的优秀质量文化势必给组织自身造成一种“势能”,它能使社会资源积极输入,使组织优先获得“配置权”。同理,这个组织的输出也会如日中天,人气显现,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好。
4.发展性原则
质量文化的整合提炼是一个组织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在操作中要克服时间和区域文化的局限性。要具有前瞻性,要有展望经济一体化的全局观,这样质量文化战略才有指导价值和规划组织发展行为的意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质量文化整合提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正是必要的,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要求。
5.层次性原则
从对象来划分,质量文化的层次可分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3个层面。
物质层次体现器物特质的质量文化,它的落脚点是产品,因此易于认识、接受、操作和推动;制度层质量文化,属于第二层次,ISO 9000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有3个层次的质量文化等,正是典型的制度层质量文化的表征;精神层质量文化是质量事业的最高追求,它强调的是通过物质层和制度层质量文化活动的推动、开展、提升、整合,来提炼出质量工作价值观及质量理念。
中国纺机行业质量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上可能是分阶段进行的,但必须把这些阶段置于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之下,经系统的策划、推进,整合出一个结构完整,各要素联系合理有序的质量文化,使其成为中国纺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资源。
摘自 纺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