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后,日前,商务部、海关总署再出新政,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出手,特别是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江苏省有4000多家涉及加工贸易型企业需要重新调整对位。
4000多家“涉限”加工贸易企业上缴保证金超100亿元
江苏外贸的一大特色是加工贸易。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江苏省158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中加工贸易占了61%,其中出口占65%。
江苏省外经贸厅负责人表示,国家出台加工贸易新政对江苏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将去年9月公布的降低出口退税率商品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相关企业按应征税款的50%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今年江苏“涉限”企业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出口额预计将超过34亿美元。二是不再批准东部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新增企业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业务,这将限制这方面的增量。值得关注的是,下半年国家还将以今年7月1日实施的降低出口退税率商品目录为基础,制定下一批限制类商品目录,这将新涉及江苏企业3000多家,出口规模超过100亿美元。
“涉限”企业“限”在哪里?新政规定,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也就是按限制类商品进口料件应缴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50%上缴台账保证金。预计江苏省累计4000多家“涉限”企业将有100多亿元巨额资金被占用。
无锡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徐惠娟介绍说,此前实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该市3000家企业约9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而此次涉及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的加工贸易企业将达1500家,如果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全市需交纳约3亿美元保证金,即占用资金约23亿元,相关企业共增加成本约7000万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无锡市外贸出口总额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7%,但6月份出口增幅明显回落,单月增幅25%,比全国水平低1.4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判断,今年下半年该市外贸出口将呈现减速趋势。
新政对照“涉限”出口额85.5%在苏南地区
对照新公布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下一批还将公布的限制类加工贸易商品目录涉及的商品、企业面广量大。如果和江苏实际“对表”,其中不少都是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和产品,比如,纺织服装产品、电动工具等机电产品、箱包鞋帽等轻工产品、塑料制品、化工品等,五大类商品加工贸易出口累计约占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七成。
江苏省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加工贸易新政对江苏省的影响呈明显地区特征。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出口85.5%集中在苏南地区,苏中、苏北分别占10%、4.5%,其中苏州、无锡两市首当其冲。据徐惠娟介绍,江阴市的纺织服装和塑料制品产业相对集中,这次新公布的目录涉及商品58种、受限企业49家,今年上半年加工贸易出口2.43亿美元。其中一家纺织企业因为台账保证金实转半年涉及的保证金就将超过5000万元。这笔台账保证金从存入海关指定账户到产品最后申请返还,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将增加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削弱竞争能力。
徐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陈伟分析,如果说新政对苏南地区的现实影响明显,那么对苏中特别是苏北地区则是现实和潜在的双重影响。一方面,苏北地区加工贸易多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涉及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出口占当地加工贸易出口的六成以上;另一方面,因为对东部地区新办企业“设限”,苏南地区现有的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企业向苏北转移的难度将大大提高。
积极解读新政让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工贸易成本升高挤压的是高耗低效、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低端企业,而对高附加值、高科技、低能耗的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恰恰是发展机遇。”连云港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刘明台介绍说。
据悉,江苏省、市外经贸主管部门尤其是苏南地区的领导对这一点的认识很到位。他们的共同体会是,有了政策之手的强势推动,一些想调但调不到位的产业将迎来转机。
有专家认为,短期内加工贸易政策对江苏省限制类产品加工贸易的存量和增量都有影响,但长远看,有利于引导度该省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位专家指出,江苏应更好地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优势,全省现有13个出口加工区、1个保税区,特殊监管区数量领先全国,而且大多有较大发展空间。按规定,这些特殊监管区内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企业不在调整之列,这为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平台。
无锡市外经局副局长徐惠娟表示,无锡外贸出口的出路将向“科技兴贸”和“走出去”集中,加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出口品牌、出口基地、出口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进对外贸易向更高层次转变。(在线国际商报/张从春)(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