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佤族服饰

  一、民族概况 

  佤族有35.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佤族过去普遍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

  二、特色文化

  过去,佤族一年里的宗教祭礼活动从祭水开始,旨在祈求保证人们有水吃用和来年风调雨顺。祭水时,全村男子参加,由祭司为新引来的水祈祷,并接第一筒水,接着用第一筒新水在负责管水的窝朗家煮饭。有的家庭为了祈求自家有水用,还单独举行祭祀。除祭水,每年还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古老的取新火祭典。在沧源县糯良地区取火,擦出新火时鸣土炮庆贺,然后拿点燃的火把到家里升火。此外,播种、狩猎等都要举行烧砍祭祀,遇自然灾害,则剽牛举祭。解放前,佤族最重大的宗教活动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头祭谷”。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此外,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三、服饰聚焦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最典型。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青布肥大短裤,布帕缠头戴大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跣足,青年男子常以佩戴竹藤圈为饰。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为衣的传统装饰。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披发,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过去,佤族女子的脚上都戴有数个或数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棉毯御寒。此外佤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其纹样大多为动物纹,也有少量的植物纹。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的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