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6年底,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岭)在喷气织机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喷气织机电控箱以SKD方式国产化生产,但喷气织机电控箱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在以后几年里,由于受市场影响,喷气织机电控箱消化吸收工作基本停滞。1999年纺织市场全面启动,喷气织机电控箱国产化又提上议事日程。长岭联合国内有关大专院校、专业厂家联合攻关喷气织机电控箱专用模块(津田驹拥有知识产权),并对各单元CPU进行替代,软件进行重新设计;2001年国产化电控箱完成了工程化,2002年批量配套主机走向市场。
喷气织机电控箱国产化的道路充满艰难曲折,国内许多有实力的院校、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长岭作为国家“二机”项目中“喷气织机主电控箱”子项目承担者,自始至终不遗余力地为喷气织机电控箱国产化做工作,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电控箱,实现了批量生产。
一、如何理解“国产化"
喷气织机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电气控制系统涉及到微处理器技术、顺序控制技术、各种传感器检测技术、交流变频、伺服控制及计算机通讯等多个技术领域。支撑这些技术基础的是高速微处理器芯片、大规模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高精度传感器等。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基础很薄弱,基本上没有能力生产这些器件。如果把“国产化”仅仅理解为采用国产材料、器件,就限制了国产电控箱研制步伐。第一代喷气织机电控箱就是过多强调国产化率,导致了技术难以成熟。
经济全球化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一个新产业在起步阶段,相关配套产业必然难以跟上,因此国产化必须建立在“国际化”、“自由采购”的基础上,否则就很难起步。如果没有起步更谈不上发展,只要真正形成了大产业,自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市场规律所在。
二、走引进、消化、创新之路
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就发明了气流引纬技术,而喷气织机真正成熟是在80年代,也就是说这项技术从出现到真正成为成熟产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控制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而逐步成熟在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虽然在50年代有一些企业也在研制喷气织机,但仅仅停留在样机阶段,控制采用式控制。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走引进技术路子,因为国内国际在这项技术上差了20年,引进技术是唯一的捷径,现在看来国家确定的引进、消化吸收路线是非常正确的。引进了技术,并不等于拥有这项技术,重在消化。长岭凭借进入纺电领域多年的优势,组织电子技术人员学习织造工艺,向纺织行业多年从事喷气织机保养维护人员请教,派技术人员去日本学习,在主机厂大力配合下,消化和掌握其控制技术,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喷气织机控制领域的专门人才。引进、消化的最终目的是创新和发展,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与世界同步。近几年欧洲喷气织机技术超过了日本,技术进步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中国喷气织机控制技术不能停步,必须紧跟。
三、重视工艺技术,保证系统质量
喷气织机电控箱工作在高温、高湿、强振动环境中,对电控箱可靠性要求较高。开发成功喷气织机电控箱并不等于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喷气织机电控箱,生产工艺技术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研究同等对待,特别在产业化过程中,生产工艺技术尤为重要。在SKD方式生产过程中,长岭的技术人员与津田驹公司及他们协作伙伴的技术人员多次交流,多次将箱体电缆、单元板送日方认证,基本上掌握了日本的作业标准,再结合多年生产纺织电子产品经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艺流程和保证措施,这对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喷气织机电控箱在十几年的国产化过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终于见到了曙光。国产化电控箱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水平,我们已经掌握了喷气织机电控箱的核心技术,并且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相关技术日渐成熟,今后的任务就是创新和发展。相信经过全行业的努力,喷气织机产业将会与世界同步发展。同时呼吁尽快制定中国的喷气织机标准,规范行业,减少内耗,避免重复投入,使之健康发展。
摘自 纺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