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古玩城里有一家“雅俗古玩苑”。店主50多岁,个子不高,说话细声细语,他就是王金华,现任北京古玩商会古典织绣研究会的会长。他的店中挂着不少制作精美的清代满汉服装,柜台上摆放者荷包、肚兜、椅垫、绣花鞋等各类民俗织绣艺术品。
年轻时候的王金华并不喜欢收藏,而是喜欢集邮,属于酷爱的那种。邮票上的很多文物、历史人物、名人字画、花鸟鱼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对历史、艺术产生了偏爱。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转变,这一变就是30年———
1968年,17岁的他随着上山下乡的潮流来到山西夏县农村务农。接触多了,他渐渐对农民身上佩戴的东西产生了兴趣:老年人冬天带的耳套,新生婴儿带的肚兜,年轻人手中的荷包……村里人告诉他,这些物品上的图案都是手工绣上去的,都是寓意吉祥的花纹,他逐渐爱上了这些,开始有意识的收藏。
1975年冬天,他在集市上看见一个老太太戴了一副很有特点的耳套,上面的绣工匀称又简练,一下子就把他给惊住了,于是紧紧跟着,一直跟出几条街,最后还是下决心花5毛钱从老太太手中买下了这副耳套————这5毛钱在当时可是他一天的收入———这副耳套成了王金华的第一件藏品,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拾。王金华根本没想到,后来他能走上专业收藏的道路,更没有想到,当年收藏的东西,能从几毛钱升值到现在的数千、数万元。
山西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当地民居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家家屋子有阁楼,平常不用的东西就甩上去,时间长了真就像一个民俗艺术文物的藏宝阁,盖了几百年的房子,住了一代又一代,而阁楼上则埋藏着数不清的“民俗文物”。王金华时常跟随一些对织绣有研究的老师到民间去收集。很多小荷包、小香囊、扇套,都蕴涵着普通人的一段故事,其中有很多被当年主人送给情郎、参军的丈夫、赶考的举子的信物,寄托着无限的情谊。这些东西往往被压在箱子底,保存一生,或者传给下一代。
那时候,王金华的收入很低,买的东西数量又多,每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几十年下来,他买过的传统织绣艺术品难以计数,仅现在保存在手中的荷包、扇套等小件织绣品,就有五六千件之多。
1987年,在铁路行业干了18年的他毅然决定辞职,搞起了经营。刚开始还反对的妻子后来也帮起他的忙。女儿从小在织绣堆里摸爬滚打,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外企的高薪聘请,也在店里帮忙。他高兴地说:“我女儿可帮了我大忙,她外语好,跟外国人打交道全靠她了。”现在的王金华生意做得可火了。在收藏的同时,30几年来王金华一直在学习研究,因为古玩行里深不可测,文化底蕴太深了。尽管从没间断过学习,但仍有许多东西看不透看不懂,也经常交着“学杂费”。
圈里人都知道王金华是个实在人,有时候就是太相信熟人,所以看走了眼,交了“学费”。王金华至今还记得,1989年的时候,他去外地一个很熟的老乡家里收购两副“面条柜”。由于那个老乡在家里做了手脚,没有电灯,只有油火照亮,光线微弱,但因为是熟人他就没在意,最后花了25000元高价收购了这两副柜子。回家后他仔细一看,这两副柜子是夹板改的,根本就不值钱。王金华一下子就傻了眼,几天之后找到那个老乡,对方坚持不同意退货,好说歹说,那个老乡折了18000元的东西给他,算是少亏了点。
王金华是个大方的人,他一直认为好东西要大家分享,所以他把大量的织绣艺术品捐赠或者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博物馆。同时他自己也经常办展览,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都能了解和热爱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