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古老的媒介
史前服饰,基本上只是为了御寒、避害,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和自然时序转换的手段。与此同时,古代原始部落,还有文身的习惯,用文身来表达对神秘力量的崇拜。服饰产生后,画在肉体上的文身图样被衣裳所掩盖,从而出现了“画缋”工艺和服饰纹样,并将染色技艺体现在服饰上,而部落首领为了表现出自己特殊的身份,还会佩带上特别的佩饰。从文身到服饰的转化、佩饰的出现,服饰由原始的图腾意识逐渐发展出身份标识功能,从此,服饰除了基本的实用功能外,衍生出符号意义,成为传播个人和社会信息的载体,与“传播”、“交往”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后来“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辞下》),奴隶主自称天子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将服饰作为“礼”的内容确立冠服及服章制度,后世代代传承,形成了中国服饰独特的媒介特征和传播属性。
服饰媒介的构成及特征
服饰媒介是物质实体、符号、信息三层面要素合一的媒介。
有学者将人类交流的传播媒介分成三套系统 :“一是推理性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文字等)和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象符号系统。二是实物系统,不仅包括与语言文字声像有关的,与通讯有关的实物(如石磬、木鼓、牛角),更是指凝结人文信息的各种产物,它们从源自地向四外扩散,本身既是传播的内容又是文化载体。三是人体系统,包括人际传播和族群迁徙等等”。(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20页)服饰属于实物媒介系统,“实物不是意符,但利用实物的特点代表一种意义。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媒,它本身同时也是介质。”(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服饰是物质实体、符号、信息三层面要素合一的媒介。从其物质形态来看,服饰包括材料、样式、色彩、纹饰四个层面要素,作为承载信息的符号,所有的层面要素及其共组形态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符码化,使服饰的物理形态成为符号形态,增生“能指”意义。
中国古代服饰符码过程是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阶级成为服饰媒介核心编码者,加上封建礼教的强力冲击,衣服的材质、样式、色彩、纹饰较多地承载了政治、伦理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媒介符号系统。
服饰媒介属性与功能
麦克卢汉曾经指出,人的所有器官及其机能的延伸(如车轮是腿的延伸,电话是口和耳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最终都是一种交往(传播)媒介。服装的御寒功能纯粹是指向个人的(个人穿上什么衣服,其冷暖自知),但服装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交往媒介——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担当贮存信息、传达信息的功能。“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4,P159)如果说在表达自我个性至上的现代社会,服饰可以当仁不让成为“自我界定”的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而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下,衡量服装“好”与“坏”就很难以个人的身体感受(寒和热)为标准,更多地是由他人(社会群体或统治阶级)来确定,“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外在“冷热”标准替代了自我的界定,“镜中之我”是他者的眼睛通过由统治阶级的规范所界定,人的服饰生动地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而非个人性,人成了别人眼里的服饰。在古代中国, 经常可以见到用一种服装的名称来指称一种相应的性别、社会和文化身份,比如以“裙钗”代指妇女,以“缙绅”代称高官,以“黄衣”代指道士,以“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将养尊处优、游手好闲之徒称为“纨绔”。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在中国古代人成为“穿衣服的动物”,服饰即人,服装作为一种媒介,以最直观的符码形态传达着关于一个人的时代、民族、性别、社会地位、阶级差别等“讯息”。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服饰是统治工具,是限定个人的社会语言,是政治伦理规范的表征。服饰更多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不得不戴的面具,服饰内的人不过是社会系统内的角色扮演,驱动情节发展的不过是阶级意志。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