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巴西棉花简史和现状

 

巴西棉花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常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出口量居第四位。  

  一、棉业简史 
  巴西是棉花起源地之一。目前世界公认51 个棉种(亚种),3 个四倍体野生种之一的黄褐棉(Gossypium mustelinum)原产于巴西。所以,巴西是现代栽培棉的起源中心之一。巴西16 世纪就可能有棉花栽培,因为在1578 年的专著就描述了那个世纪30 年代(1534)巴西手工棉纺织加工的过程。到18-19 世纪,巴西植棉出现第一个高峰,称为“黄金时代”(Gold cycle)。 
  18 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动了巴西的植棉业。从1781 年开始,英国消费的原棉大部分来源于巴西。1802-1806 年每年从巴西进口原棉3~7.4 万包。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迫使英国转移棉花市场,于1812 年在巴西南部城市圣保罗建立第一个纺纱厂。1820 年第一台锯齿轧花机在巴西投入使用。 
  在巴西,陆地棉(G. hirsutum)于1863 年由英国人首次引入,此前栽培的主要是海岛棉(G. barbadense),也有很少量的黄褐棉和陆地棉野生种系玛丽加兰特棉(G. hirsutum race marie-glante)。美国的南北战争,推动了巴西棉花生产,出口量剧增。 
  19 世纪80 年代,巴西原棉每年的出口量从16 吨发展到500 吨,棉花价格也攀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887 年,彼得二世(D. Pedro II)在大坎皮纳(Campina Grande)创立了巴西农业试验站(IAC),开始棉花科研工作。 
  20 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巴西棉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体是对巴西植棉有利,促使巴西棉纺织厂大量发展,但是产量不稳。例如在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总产原棉在1 万吨到30 万吨之间波动。在1919 年,80%的棉花用于巴西本国的202 家棉纺织企业。20世纪,棉花又有新的发展速度,棉区向圣保罗州西南部的巴拉那州扩展,IAC 启动了棉花育种项目。 
  1934~1945 年的二次世界大战,巴西棉农虽然找到新的棉花市场,出口南非、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委内瑞拉,但产量受到较大影响,1944 年60 万吨降到1945 年的34 万吨。二战前的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巴西咖啡出口受到打击,农田转向生产棉花,使得圣保罗成为巴西最大的棉产区。   20 世纪的60~70 年代,巴西棉业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量攀升,至1968 年达到200 万吨,在国际上于美国、苏联、中国和印度之后,成为第5 大产棉国。1975 年,MBRAPA 建立棉花研究中心。 
  20 世纪80年代,巴西又滑到棉业发展的低谷,植棉面积和总产分别由1981 年的410 万公顷和100 万吨下降到1993年的103 万公顷和42 万吨,原棉60%依靠进口,并由此引起80-100 万人失业。 
  90 年代中期之后,巴西棉业开始恢复,年产量在本世纪初达到新高,2003/4 年度总产130 万吨,并出口44 万吨。 
  二、植棉现状 
  (一)棉区和植棉面积上世纪90 年代,巴西棉区作了大幅度调整,主要由南部和北部向中西部转移,而且棉区变化很大,中部新棉区产量占全巴西的比重从1990 年度的17%增加到2005 年度的94%。巴西从西到东形成植棉带,虽然贯穿了15 个州,但棉区是集中成片的,可分3 个棉区: 
  一是中西棉区或Cerrado 棉区,包括中西部的3 个州(马托格罗索、戈亚斯、南马托格罗索)、东南部的1 个州(米纳斯吉拉斯)和东北部的1 个州(马拉尼昂)。 
  二是南部棉区,包括南部的巴拉那和东南部的圣保罗2个州。 
  三是东北棉区,包括东北部的8 个州(皮奥伊、塞阿拉、北里奥格兰德、帕拉伊巴、伯南布哥、阿拉戈斯、塞尔希培、巴伊亚)。1999—2001 年全巴西每年植棉75-85 万公顷,中西棉区约为全巴西2的80%以上,南部棉区占13%,东北棉区虽然覆盖的州多,但面积很小,不到7%。三年平均植棉面积最大的是马托格罗索州(简为MT),占全巴西的54%,其次是戈亚斯州(简为GO),占13%。巴伊亚、圣保罗、南马托格罗索和巴拉那等州面积相差无几,各占6%-7%,米纳斯吉拉斯州占4%,赛阿拉州占1%,其余州共约1%。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巴西植棉面积稳中有降,1993-1995 年最大,每年110-120 万公顷,1996-2002 年每年在70-85 万公顷之间。近年来有所增长,2005、2006 年度收获面积分别是84 和97 万公顷。 
  (二)生产水平和品质情况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巴西植棉面积虽然稳中有降,但总产基本上是持续上升,1993-1998 年间为40-50 万吨(1996 年30.5 万吨),1999 以来年产量在70 万吨以上,2002年84.7 万吨。近两年恢复更快,又突破百万吨大关,2005、2006 年度分别达到113.9 和119.4 百万吨。 
  从产量上看,巴西第一大产棉州是马托格罗索州,其次是巴伊亚州和戈亚斯州,2004 年度其棉花产量分别是57 万吨,30.7 万吨和18 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41%、22%和13%。上世纪后期以来,巴西棉花单产持续上升。1993-1997 年间每公顷为440-540 公斤(1995 年360 公斤/公顷),1998、1999年先后达到760 和930 公斤/公顷,2000 以来每公顷产量在1000 公斤以上,2004 年单产全巴西平均为3302 公斤/公顷(籽棉。其它单产数字均为皮棉),2005、2006 年度分别冲到1356 和1231 公斤/公顷。 
  2006 年度主产州马托格罗索州植棉后期降雨量较大,收获期推迟约1 个月,减产10%-15%。巴西棉花单产最高的是在Cerrado 棉区,在戈亚斯州一个11.7 万公顷的谷地,单产高达1872.75 公斤(124.85公斤/亩)。据马托格罗索州植棉协会棉花实验站的育种家Paulo Aguiar 博士介绍,在马托格罗索州的一片棉田平均产量(籽棉)在3400 公斤/公顷,最高的在6000 公斤/公顷(400 公斤/亩)以上。巴西东北棉区单产一直很差,远远低于平均水平,1997 年以后在攀升,至2003 年度接近2500 公斤/公顷(籽棉)。 
  巴西棉花生产品质较好,结构较合理,这可能是巴西棉花能够保持一定出口比例的原因所在。以主产区Cerrado 原棉为例,纤维长度(UHM)分布范围较广,从26.6mm 到31.0mm。其中,70%的原棉绒长在28-29.5mm 范围之内,29.6mm 以上的还占9%。纤维强度(g/tex)分布范围是24.0-32.1,其中28 g/tex 以上的占85%。纤维麦克隆值在3.40-4.80 范围之内,3.81-4.20 之间的51%,3.61-4.40之间的占89%,总体看来是中度略偏低。纤维整齐度很好,分布范围是78.1%-86.0%,而超过95%的原棉的整齐度在80%以上。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