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制衣业界优化流程闯海外市场


  近年,国内的纺织成衣业界,由于配额等出口贸易壁垒;加上政府的鼓励,纷纷萌生「走出去」的念头。不过,同业多采取海外设厂作为走出去的方式,这对资源短缺的中小企业而言,实有一定难度。要突破这个障碍,中港同业均认为两地合作方为上策。

  香港优势:输欧美纺品配额已取消

  中国虽已成为世贸组织(WTO)成员国,但欧美纺品成衣配额却仍继续施行,甚至成为国内厂家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专门从事纺品出口配额服务的港商伟邦亚洲总经理黄咏强指出,国内纺织业的利润大部分都被配额所蚕食,不少厂家总要到出货时才购买不足的配额,但配额即代表了有限供应,尤其对一些当年热销的产品类别,配额价格总会在年内被抢得较昂贵,越迟补充配额,产品的边际利润就越被摊薄。例如早前牛仔裤起初的配额价格每一打只需13元人民币,但到了年中已上升至超过20元,升幅超过50%。

  他认为,配额买卖有如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投资,厂家只要眼光独到,看准配额有上涨趋势,及早购买,一来可保有足够配额出口,二来可做好成本控制,以免利润在不可控制的范围内被削减,失去预算。

  当然,厂家在接到订单后,首要是订购所需的原材料和应付日常运作,对于资金较紧绌的中小企而言,资金周转未必能同时应付购买配额的费用。在此问题上,香港制衣同业协进会会长钟国斌建议,国内同业可考虑与香港同业合作,将部分产品出口转移到香港,因为香港输欧美的纺品配额已自2005年起取消,免了后顾之忧。这亦是不少香港厂商的做法。

  香港制衣业早在80年代转型,现时约有80%的成衣于国内设厂生产。然为了扫除配额这不明朗因素,不少港商已重新在香港设厂,以香港制造之名出口。钟国斌认为,中港两地厂商在配额的层面上合作,原则上是可行的。问题是,香港在国际上只是个细小城市,能直接在香港生产的纺品或成衣数量有限,将中国庞大的出口量转移至香港的做法,容易惹人怀疑,若因此而触及其他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等指控,这对中港双方的厂家而言,都得不偿失。

  内地与香港同业合组供应链

  另一个较保障中港双方业界利益的做法是,国内同业加入香港同业的供应链中,共同抵御外敌,挽回因配额问题流失到越南、孟加拉等地的订单。

  钟国斌指出,为了应付全球化的竞争,本港不少同业已逐步摆脱原件制造(OEM)的范畴,以供应链的概念化解生产环节微利的情况。以大型成衣商思捷(Esprit)为例,除了在海外专设销售队伍,亦同时提供清关送货一条龙服务(LDP, Landed Duty Paid),客户只要向思捷下订单,在指定时间内成品就会直接送到销售点,省却买家不少物流成本和繁琐的进口事项,增加了产销效率。

  其实,生产环节在整个成衣业的供应链中只占很小部分,物流成本反倒是重点。香港的贸易商「利丰国际」,就利用此概念,通过旗下的「金巴厘成衣制造公司」,从事服装的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和物流等服务,藉着资源整合和有效率的物流管理,提高了整体利润。钟解释,这种模式较诸只做生产环节的边际利润高得多。举例说,出厂价为100元的产品,生产商利润可能只有10%至15%,但零售价却可达至600元水准,可想当中尚有其他环节参与其中,且几乎每个环节都涉及物流成本,利润比重也较生产环节高。

  不过,国内中小企同业要独自运作一整条供应链并非易事,即使是独力在外设厂生产也会涉及不少问题。

  开拓市场须具备条件

  有国内评论指出,纺织成衣企业通过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从而取得更大发展空间,确实能有效地纾缓环球竞争带来的微利困境;但是中小企业则必须考虑本身的实力问题,这包括:

  资源

  现时一般已走出去的国内业界,多以海外设厂为主,这当中就涉及前期的考察、选址、规划设计,以至及后的建厂、员工培训和投产等,都需投入大量资金。

  资讯

  要在海外建厂,必须先了解当地的各项政策法规、地理环境,甚至风土人情,都直接影响在当地的营运,甚至市场发展。

  人才

  对于欲走出去的企业而言,高层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储备很重要,因为外地设厂初期只能借助当地的基层劳工,高级的管理人才还需要由国内派驻,才能保证运作顺利。所以走出去之前,必须培训足够的外贸、管理和精通外语的综合人才。
分工合作成为新趋势

  钟国斌也补充,走出去的成本多种多样,其中占生产环节成本比例最高者是原材料,约占总成本的60%,其次是工资。但产品还要出口到欧美市场,其出口风险就更高。当中主要是信用问题,以其熟悉的美国市场为例,「7」、「11」是成衣界大敌,这可不是便利店,而是美国法例中的破产法和破产保护法,其中第十一章(Chapter 11)一旦颁发,出口商就只能眼巴巴看着该企业继续营运,却不能追讨该公司欠下的货款,直至其完成业务重整为止,这程式总会搁一段时间,中小企如果在资金周转上未能作出安排,就很可能因此被拖跨。类此这种情形,对从事外贸多年的港商来说,可谓习以为常,亦应付自如;但欠缺国际经验的国内生产同业就很难处之泰然了。

  事实上,中港两地业界早就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合作无间。钟形容中港两地是成衣出口国际市场的「绝代双娇」。他以其经营的厂房为例,当中约有60%的生产工序或成衣生产交由国内同业代工,而且此现象普遍发生在港商之中。可以预见的是,与国内同业的合作只会有增无减,合作的厂家数目也会越来越多,因为广东省已有劳工短缺问题,约有20%至30%的人手流失了。单量大的订单,可能要多找几家厂家才能如期完成,准时付运。况且成衣生产工序多,需配合不同的饰配件,单一工厂不可能拥有所有部分的生产设备,外发加工是必然的。而且经过多年的合作,他发现国内在生产技术上相当成熟,而在内地政府的融资支持下,生产设备也甚为先进,是生产部分的好拍档。

  不过以现时的国际竞争形势而言,国内同业尚欠创意,在产品研发方面仍以港方同业略胜一筹。多年来,中港同业也是这样分工,香港同业负责产品开发、接单和市场推广,国内同业则作为生产后盾,支援作为前锋的港商,令无论「中国制造」或是「香港制造」的成衣产品,遍布欧美的货架。

  原创设计促使成衣业增值

  另外,钟国斌建议,同业若要保住利润或提升利润空间,大可考虑几个不同的商业模式,包括与外国的设计师品牌合作、LDP提供物流服务、或以原创设计(ODM)形式争取订单。

  事实上,原创设计是现时纺织成衣界国际竞争的趋势,时装设计师在这一层面上,担当了重要角色。近年,国内不少同业都向本港设计师招手,希望藉香港设计师的世界潮流触角和符合外国消费者口味的设计,进军国际市场。

  香港设计师周靖豪,就通过其经营的励致创意国际,曾向国内多家服装公司提供有关时装设计或顾问服务。他指出,近年国内不少企业都意识到品牌建立的重要,纷纷从产品设计方面入手,其需要的服务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顾问服务,由香港设计师充当顾问角色,与其国内设计师合作,提供时装设计潮流方向、国际时装流行色调和布料等意见;二是设计服务。

  周靖豪认为,国内业界借助香港设计师之力走向国际,有其一定的价值。虽然国内亦已训练出一批时装设计师,而且培养出其手工细致、专注细节的特质。不过,仍然缺乏国际时装潮流触角和设计的商业价值。有时国内设计师就是因为太执着于细节,而延误了整体生产流程,反观香港设计师由于拥有国际品牌合作的经验,在整体配合上较能作出调整,按照既定时间表完成设计样办工作。所以,两地设计师在携手进军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互补空间。

  然而,以他的经验而言,国内服装品牌要冲出国际,经营者就必须确立品牌的发展方向和部门间的互相配合。他就曾为一家欧洲品牌在国内的授权生产商提供设计及顾问服务,起初管理层就是希望将品牌年轻化而找上了他,但是两个季度过去后,发现业绩下跌,原因是品牌设计年轻化了,但宣传推广没有跟上,仍以原来较年长的客户为推广对象,情况不言而喻。

  另一香港时装设计师张美仪也有类似的经验,向内地企业提供设计顾问服务。她指出,国内的时装设计业发展时间很短,不少在职设计师是「纸样师傅」出身,没受过专业的设计训练,对于如何设计一个整体性的系列去配合品牌形象;如何向海外买家推销企业的设计;又或在设计流程上的决策方向,他们都缺乏知识和经验,而资深的香港设计师却可以帮上一把。同时,香港设计师的国际经验很重要,能把国际市场的审美观点和国际品牌的设计管理概念引入内地。她指出,对于出口海外,很多内地品牌的问题是在定位和设计上不够国际化,而且品质尚未配合。

  在品牌的设计管理方面,她续指不少内地企业的设计流程都没有系统,而且品牌营运方针也不清晰。她举例说,有很多品牌企业都不能在营运上平衡,那些款式该「跑量」(流行的款式生产货量较多),还是应保留品牌的形象;又或者遇上一些当季畅销的产品,他们又可能犹豫应否在明年继续生产。香港设计师在这方面,就能凭经验协助企业订定品牌路线和方针,并在品牌管理上把设计系统的流程简化和标准化,提高效率。

  两位设计师均认为,香港设计师与国内企业的合作空间相当大,包括品牌发设路向、品牌形象设计和市场推广包装上,香港设计师都能凭着多年的国际经验和视野,为国内企业走出去而有所贡献。

  张美仪就曾好奇地反问内地客户,为何选择香港的设计师帮忙,而不聘用来自欧、美或韩、日等地的设计师。他们大部分的答案是:香港设计师除了具国际视野和经验外,也与内地的思想和文化相近,可以更易沟通。

  钟国斌会长就以足球比赛作比喻,来形容中港业界合作进军际市场的需要,他说,一场足球比赛,有前锋、中场和后卫,各施其职,强如欧洲球队皇家马德里,也需要罗致碧咸、斯丹和朗拿度共同加入球队,各自发挥强项,才能决胜于球场。这就如中港两地的纺织成衣业界,香港的国际视野加上国内精细的做工,共同利用资源优势,成为国际市场上最强的组合。(贸发网)(E09)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