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国苎麻产业调查分析

                                

    一、我国苎麻产业将进入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 
    苎麻号称“中国草”,是我国独有的传统特色作物,苎麻纤维及其制品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出口创汇龙头产品之一。从2005年1月起,国际市场将按世贸组织条款取消对我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这将为苎麻业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引领我国苎麻产业步入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

  我国的苎麻纤维及其制品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外,还作为大宗商品出口美国、西欧及东南亚国家,年均创汇近5亿美元。最新资料显示,原麻价格已由2002年的5000元/吨左右上涨到目前的9000元/吨,纯麻纱价格由2002年的25000元/吨左右上涨到35000元/吨左右,苎麻纺织业市场前景可观。 

  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苎麻产业升级换代的条件和时机均已成熟,“天时”、“地利”均已具备,只需“人努力”,“中国草”就可变为真正的“富民草”。目前,苎麻产业市场、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正加快成长,呈现出朝阳产业的特性,具体体现在:

  一、绿色消费浪潮使麻纺织品重新受到国际市场青睐。苎麻单纤维较粗而长,是天然纤维中强度最强的纤维,能加工成高支数的纯麻细薄织物,且由于它具有凉爽、散热快和天然的抗菌特性,因而是一种很好的天然纺织材料。投身苎麻业近20年的湖北通联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剑峰介绍说,苎麻纺织品采用绿色天然原材料,透气性好,燃点高,防腐性能好,目前欧美市场对高档麻织品需求量极大。

  二、我国苎麻原料资源在全球依然保持垄断地位。据著名的苎麻研究专家、武汉科技学院教授曾庆福介绍,苎麻是我国独有的特色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总产量约占世界的90%。我国常年种植面积在10万至20万公顷,纤维总产达到12万至25万吨。苎麻纤维是轻纺工业极为重要的优质原料,麻纺的附加值是棉纺的4-5倍,我国苎麻纺织、印染企业已达800余家,固定资产值突破30亿元,生产各类纺织品总量超过100万吨。

    三、支持苎麻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储备已相当丰富:苎麻科学研究从建国初期的地方品种筛选发展到目前采用常规和高新技术相结合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新技术的推广;辐射育种、无性繁殖技术、无融合生殖技术已跻身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行列;苎麻微生物脱胶初加工技术、细菌-化学联合脱胶技术、苎麻生物脱胶及工艺设备等技术,与常规化学脱胶技术比较,脱胶成本下降6成,节能3成左右,纤维质量和可纺特性提高近3个等级;国内苎麻纺织设备制造水平已世界领先;麻棉混纺、麻与化纤材料混纺等技术已进入实际生产推广阶段。

  四、惠农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将引导资金流向苎麻产业。苎麻生命力强,不浪费农田,小沟汊、荒山贫地都可以长,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现在种植一亩苎麻的收入可以达到1260元,如果使用新品种还将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苎麻深加工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和小城镇的就业问题也会带来积极影响。当前,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中,苎麻种植业能得到广泛的支持。此外,苎麻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在宏观调控政策中属于重点支持的行业,即使银根紧缩,融资也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由于原料供给和后加工整理技术的滞后,出口创汇的苎麻产品一直以精干麻和坯布等半成品形式为主,技术附加值极低。从近年国内苎麻纺织产品的出口情况来分析,初加工、低档次的苎麻纺织产品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深加工、高档次的苎麻纺织产品出口数量在逐年上升。目前苎麻纺织工业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开发、增加产品加工深度和提高产品质量上。

  专家指出,苎麻制品的天然缺陷在于“比较硬,感觉不柔软,舒适性差一些”,因而,苎麻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必须围绕终端产品的舒适性做文章。苎麻产业“换代”重在种植业,也就是要采用新品种,“升级”重在纺织业,也就是要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在精纺、混纺方面下功夫。

  今年以来,苎麻纺织业一直保持投资火热的发展势头。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全国麻纺纺锭总数为29.8万锭,其中湖北占全国60%以上,江西和湖南占30%。有关专家预测,到明年底麻纺纺锭数量将突破50万锭,未来5年内最少要达到100万锭。纺织业的火爆必将导致原料紧缺,有关专家提醒,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在新增纺锭的同时要重点考虑原料保障问题,而广大农民一定要注意更新品种,因为传统品种有可能会“卖不出钱”。

    二、苎麻产业亟待摆脱微利局面
    苎麻投资热并没有带来全行业及产业链的利润提高。中国麻纺行业协会通过对主要苎麻纺织企业的摸底调查后统计,2004年上半年麻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1391.41万元,产品销售产值425631.57万元,但实现利润总额34882.80万元,其中纯利润10407.06万元,利润率不足10%。而在麻纺行业中举足轻重的苎麻纺织盈利水平更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04年上半年苎麻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840万元,产品销售产值19052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1894万元,利润率仅为6%左右,产业整体利润率亟待提高。

  专家指出,苎麻产业之所以摆脱不了微利局面,主要是由于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苎麻品种质量差,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一次栽种、多年受益。但由于苎麻产区大多为落后的丘陵地区,绝大多数苎麻种植在土壤条件较差的耕地上,且零星分散,目前种植的品种“细叶绿”何年传入已无法考证,不仅株矮、茎细、产量低,而且品质差,纤维细度一般在1400支左右,低的不足800支,剥麻费工费时。加上苎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管理粗放,近10年亩产一直在115公斤上下徘徊。这种品种一般多用于纺织32支纱,最多只能纺出48支纱,而且手感差、有刺痒感、易起皱,极大地限制了苎麻纤维良好的穿着使用性能的发挥,也就限制了其市场地位,因而,市场波动时极易出现卖麻难的问题。

  二、剥麻设备简陋,用工多、劳动强度大,苎麻生产难以扩大。剥麻是苎麻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时间要求紧,技术要求高,但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上千年的手工技术,普遍使用简易手工刮麻器,只能满足每家每户小面积种植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剥麻手工操作效率低,且头麻收获与早稻田间管理、中稻田耕整理,二季麻收获与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争季节、争劳力。因此,靠农民自己种植、收获,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剥麻,一户最多只能种植2亩苎麻。由于苎麻不能及时收割剥制,严重影响纤维品质提高和下季苎麻产量。据华中农业大学彭定祥教授调查,在苎麻的适时收获期间,早收比迟收的苎麻纤维细度提高48.9%-69.5%,以单纤维细度1800支为例,收获期每推迟一天,纤维细度下降100支。此外,精干麻生产基本上处于半手工作业状态,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残胶率高、硬条并丝严重,同时由于使用强酸、强碱、高温高压煮练等苛性条件,致使部分纤维素纤维分子链断裂、结晶度增高,造成精干麻制成率低、刚性强、织物手感粗糙等问题。

  三、苎麻价格波动大,效益差。由于全国苎麻种植面积较少,市场放开较早,价格由市场形成,原麻收购价格最高时达9元/公斤以上,最低时不足4元/公斤,每亩苎麻收入460-1035元,高低相差一倍以上。据湖北省农业厅调查,一个熟练的壮劳力,每天剥麻10-12个小时,也只能剥原麻10公斤左右。原麻的剥麻工钱为2.4-3.2元/公斤,每亩需支付剥麻工资276-368元,在苎麻市场价格降到5元/公斤左右时,农民除去肥料等其它开支后基本没有效益。 

  四、苎麻纺织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我国最集中的苎麻纺织加工企业分布在湖北省咸宁市,有湖北天化麻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银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咸宁精华苎麻纺织有限公司、嘉鱼富仕纺织有限公司、赤壁市车埠麻纺厂等5家麻纺企业。据中国纺织品出口商会的有关统计,这5家企业中有四家跻身全国苎麻纺织品出口企业50强,其中湖北银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居全国同行业榜首。目前,5家企业拥有长麻纺锭约占全国的1/8,短麻纺锭约占全国的1/3,年消耗原麻3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6,纯麻、麻棉混纺、麻化纤混纺纱线年产量2.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但纺织设备陈旧,有些设备甚至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工艺水平低,产品类型单一,结构雷同,档次不高。纺织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普梭11-12支麻纱、优质纤维也只能纺36支,最高纺48支。虽然全球9成以上苎麻及纺织品均来自我国,但我国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多是麻纱和坯布。面料、服装服饰、装饰用布、保健织物等最终消费品生产几乎是一片空白,初级产品销售,附加值低,在国际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

  五、苎麻加工环境污染严重,污水处理成本高。在手工打制过程中,从麻杆上扯下来的鲜麻皮用净水浸泡几小时,打下的麻壳和其它粘附物,进入流水,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现阶段苎麻的脱胶多采用高温蒸煮、捶打、化学脱胶,不仅对苎麻纤维造成损伤,而且成本高,纤维散乱,成纱率低,污水处理费用高、难度大,易导致局部地域环境污染。利用化学脱胶工艺,虽然生产的精干麻能满足苎麻梳纺的要求,但存在脱胶流程长、工序繁锁、能耗大、环境污染等缺点。据银泉纺织有限公司介绍,1.63吨原麻生产1吨精干麻,每吨精干麻的加工成本3500元左右,其中污水处理成本500元左右。

  有关专家指出,要让作为“朝阳产业”的苎麻产业成为高利润的产业,必须要从种植、加工、污染处理等方面大幅度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贯通产业链。

    三、警惕原料供应链断裂威胁苎麻产业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麻织品走俏,各地“一窝蜂”地开设麻纺厂,后来麻制品因舒适性方面的缺点受国际市场冷落,大部分技术含量低的麻纺厂纷纷倒闭,血本无归,业界人士称之为“麻风病”。目前国内苎麻供不应求,原麻缺口大,价格飞涨,业内人士普遍担忧“麻风病”会卷土重来。专家指出,目前对我国苎麻产业发展的主要威胁在于原料供应链的断裂,苎麻产业链亟须优化。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原料供应链的断裂将对我国苎麻产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而出现原料供应链断裂的症结在于产业链勾连不够紧密,具体而言在于三个“两张皮现象”:

  一是科研与生产“两张皮”。以湖北省为例,苎麻产业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颇具规模的加工优势,而且苎麻科学研究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科研成果转化慢。比如,“华苎四号、五号”品种每亩麻园种苗需400元左右,由于成本高,麻农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不给予扶持和补贴,快速推广也有一定的难度。至今,这两个高产优势品种的种植面积还不到3万亩,占全省苎麻面积的7%左右。因此目前全省苎麻当家品种质量差,市场发育不足,机制不健全,中间环节多,原麻价格波幅大,麻农积极性不高。麻纺企业出于无奈,将用麻重心逐渐转移到外地,大量资金投入到外省采购优质原麻,放弃了本省苎麻生产的资源优势。

  二是种植与加工“两张皮”。长期以来,苎麻种植归口农业部门,而苎麻加工归口工业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两个部门在沟通、协调、合作上尚未尽如人意。这就造成苎麻的种植与加工之间难以完全对接,导致苎麻的供应链缺失。供应链的缺失给苎麻生产、加工带来的制约至少有三方面:1、农民对下一年苎麻销售情况不甚了解,怕风险太大,故尽管种麻效益高也不敢扩大规模;2、农业部门在政策、投入上的扶持力度有限;3、加工企业对当年本地苎麻产量心中无数,从而在收购外地苎麻、确定生产量等方面失去先机。

  三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两张皮”。我国苎麻产品一直在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为创汇型产业。苎麻产品受制于国际市场更为明显,其价格起伏不定,苎麻种植者承担着较大风险。苎麻产业曾一度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虽然明年初配额限制会取消,但如果不注重开发国内市场,整个产业发展依然会很有限。

  一些专家建议,预防“麻风病”除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防止麻纺织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外,还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改造优化苎麻品种,实施苎麻品质区划,建立优质苎麻基地,加速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苎麻是一种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就可收获多年,是所有农作物中最好且最易实施品质区划的作物。具体措施有:1、在主产区改造现有低中产麻园,建立优质高产品种的母本园和良种繁育基地,加速优质高产品种的繁殖。2、以优惠价向麻农供应种苗,并集中连片更换,采取一乡一种。3、加大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办示范样板,向麻农传授苎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面实施苎麻品质区划,既提高了苎麻产量,又改进了苎麻品质,确保了原麻质量的一致性,还提高了原麻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植麻效益。

  二、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全面开发多领域多用途产品,打造苎麻特色产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舒适健康”等新的消费观念兴起,麻纺服装、室内装饰、卫生保健用品等也将迎来巨大的消费市场。比如,湖南省创立的“益鑫泰”品牌的系列麻纺、麻棉混纺制品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其麻纺织品市场前景看好。

  三、重新制定苎麻产业发展规划,走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对苎麻产业实施政策倾斜,并列入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苎麻产业。政府从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扶持,从而完成产品由单一的低粗加工向精品名牌精深加工最终产品的转变,市场由单一的依靠国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转变,产品由低附加值、低效益向高附加值、高效益转变。

  四、创建麻业研究所、麻业协会,联动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挥龙头主业作用,走集约化之路。既要保护苎麻“原产地域产品”品牌,也要通过加工的苎麻制品,创造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更大份额的名优品牌。企业与基地签订产销合同,原料基地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规划、统一收购,公司利用基地优质原料进行精、深加工,生产最终产品,建立销售网络,从而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五、加速苎麻综合开发,稳定植麻经济效益。苎麻全身是宝,除了麻纤维作纺织原料外,麻叶营养丰富且全面,据测定,麻叶中粗蛋白质含量非常高,且含有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用于饲养畜禽和鱼类。麻骨、壳粉碎后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以其为原料生产的毛木耳粗蛋白质、粗脂肪的含量,均高于棉籽壳生产的毛木耳,而且味道鲜美,胶质感好。麻骨(剥皮后的光麻秆)中的纤维素含量和纤维形态类似阔叶树种,可以制造纤维板。此外,麻园可在冬季套种蔬菜等作物。苎麻的综合开发,可大幅提高苎麻的整体综合经济效益,实行以工补农,当原麻价格出现波动时,综合利用的收入可以弥补部分因价格下滑的损失,降低植麻的市场风险,稳定植麻的经济效益。

  专家建议,要抓住苎麻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在新品种选育、推广、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苎麻收获、苎麻副产品综合利用、苎麻脱胶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必将有力推动苎麻产业优势的发挥,同时也为落后的丘陵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苎麻产业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努力,目前制约苎麻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难题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只要抓住机遇,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支持,加快推广应用的进度,我国苎麻产业必将健康快速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麻类研究室是全国麻类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课题“七五”、“八五”、“九五”的主持单位,先后育成了5个苎麻新品种。今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农业厅等单位联合攻关的“优质苎麻种植与麻绒纺织技术及设备研究”课题,经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这个课题以工业生产的要求指导农业生产,以面料质量要求为目标,对品种、种植、加工技术进行一条龙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已研制出的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及加工新工艺,可大幅度提高苎麻的种植效益及附加值,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将大幅提高产量和质量。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育的“华苎四号”、“华苎五号”新品种,其品质产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现有纺织加工水平,纺36支纱,需苎麻纤维细度1800支左右,纺48支纱需2100支左右,纺60支纱需2300支左右。“华苎四号、五号”品种的纤维细度,基本达到纺60支左右高支纱的要求。据阳新县试种检测,三龄麻园,一年三季麻平均亩产213公斤,与同龄麻园“细叶绿”品种相比,亩产高一倍;纤维细度2280支,高出630支,比湖南省主推品种“湘苎三号”高200支以上;含胶率26%,比“湘苎三号”低7个百分点,纤维制成率高3个百分点以上。据远东苎麻纺织有限公司汪烈发副总经理介绍,利用现有的纺织加工水平,“华苎四号、五号”品种的纤维细度,基本达到纺60支左右高支纱的要求。

  2、种植与收获新技术有利于全面提高原麻的工效与品质。一是转基因技术:在苎麻育种时,将抗衰老基因和木质素抑止基因转入苎麻中,有效的延缓苎麻纤维的木质化和衰老进程,降低脱胶难度,改善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刚性和刺痒感等问题,为收获质量均一的原麻创造条件。二是活性生物肥料:利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加工成的活性生物肥料,既可以促进苎麻的快速生长,又可以增加苎麻的抗性,降低病虫害和风害的发生,减少农业生产的肥料投入成本,还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苎麻的产量和品质,活性生物肥料的使用也不会造成土地污染。三是带杆收获技术:通过集约式种植生产方式,根据量化的收割指标进行适时收割,保证原料的高品质。四是剥麻技术:目前,华中农业大学彭定祥教授主持研制的直喂式动力剥麻机填补了我国空白,其工效是人工剥麻的10倍,节约成本1/3,每亩比以前增收30%。短期内可望投入生产。这将彻底改变当前手工生产的现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将麻农从剥皮和打麻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加农民种植苎麻的积极性。

  3、清洁生产技术有利于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科技学院首次提出了鲜麻生物-化学脱胶与水处理的联合工艺:从苎麻脱胶废水的厌氧污泥中选育出高效脱胶菌株,进行生物脱胶;将处理后的水再用于补充化学脱胶,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了废水的循环利用。他们应用可控的一体化生物技术,使鲜麻剥麻打麻脱胶一次性完成,大量减少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所制成毛型、绢型、棉型等不同长度的麻纤维,满足高支产品的要求,同时处理后的麻纤维柔软、蓬松,具有良好的丝光感,改善纤维的纺纱支数、可纺性和染色性能,提高了麻类纤维的附加值。这项技术实现了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此外,武汉理工大学李朝康教授主持研制的苎麻脱胶梳理联合机工艺与设备,采用物理的方法,使苎麻脱皮脱胶率达85%以上,比化学脱胶节约水、电、气、化工原料等70%以上,且大大降低了化学脱胶对环境的污染。

  4、高支纱纺织技术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武汉科技学院曾庆福教授主持研究出了用于高支苎麻纱的双组份纺纱技术,该技术突破了目前传统纺纱的限制,在常规苎麻生产设备上加工出了70公支高支优质苎麻纱线,采用这种技术加工的高支麻纱,毛羽指数与常规纺纱工艺比平均下降了60%-70%。国际上麻纱支数多在36支,增加到60支其成本至少提高5-10倍。该技术使麻纱支数首次达到70支,与36支的相比,成本大致相当,每吨售价至少高出1万元。采用这项技术,在现有苎麻纺纱设备上附加一种专利产品,可纺织70支以上的高支纱。这项技术再配合麻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可提高麻织物色牢度,鲜艳度,改善穿着舒适性,扩大麻制品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开发出手感柔软、细腻挺爽、抗皱性强的新型面料,并用苎麻高支纱设计生产多种轻薄型高支苎麻针织品与机织品,目前试制的男女T恤、女裙,试穿效果非常好。苎麻产品能制“内衣”,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将极大拓展苎麻制品的市场空间。

  专家认为,以上这些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正处于市场开发和推广的阶段,这些成果将彻底解决制约苎麻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我国苎麻生产的发展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