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747系列包缝机漏油原因浅析

  缝制机械的油污染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用户的关心,因而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式无油或微油平缝机。包缝机同样存在漏油现象,笔者曾经做过许多关于改良包缝机漏油的试验,刚好有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便写了这篇文章,意在和同行们探讨,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由于笔者接触的747系列包缝机是3年前的产品,因而对其结构的分析是以老式的747结构为蓝本的,对新的747系列还不够了解,也许它的供油系统已进行过改良,但处理油污染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

  问题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服装防止油污染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服装机械也必须向高档次方向发展,特别是朝避免油污的方向发展。

    包缝机由于自身形成线迹的关系(不用像平缝机那样频繁换底线),实际缝纫速度较高,因而油润滑显得更加重要,相反油污染也变得更为突出。为了避免包缝机的油污染,各家均推出了具有强制回油装置、新型油路设计的全密封针杆式包缝机,甚至有的国外著名品牌还推出了无油或干式机头的包缝机,例如:重机(JUKI)公司2002年推出的MO-6100型系列干式机头包缝机等。

   747系列包缝机是飞马(PEGASUS)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E系列包缝机的改型产品,基本设计是一样的。当时由于其特殊的导杆滑套机构(即导杆固定,滑套带着针夹上下运动),曾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该机型的缺点也显露出来。由于设计的原因,该机型在针夹导杆处的全开放式结构,加上其针夹导杆的供油方式,完全杜绝油污染很难。由于该机型导杆滑套结构本身的刚性问题,整机缝厚性不是特别好,因而飞马公司很快就不生产该机种了。国内标准公司(TYPICAL)也相继停止生产该机种,台湾银箭(SiRUBA)公司通过几次改型后还一直在生产,但漏油现象很难彻底根除。

   747系列包缝机漏油分析及简单解决办法

    据笔者个人经验,类似747系列包缝机主要漏油部位有三处:①针夹导杆处的漏油、甩油;②牙架密封导板处的漏油导致牙齿的甩油;③上弯针导架座处的供油过量导致上弯针甩油至针板处或牙齿上。

   下面逐一介绍这三处的供油情况及如何防止油污染。

    一、针夹导杆处的供油原理及如何防止该处的油污染

   油线绕在机针传动偏心销上,油线及油线套管配在针夹导杆内,油线及油线压在一起穿入机壳内腔打结,用油毡或类似的油线固定销将其固定在机壳上的过孔内。油线打结的一端可露在机壳内腔吸取油泵打上来的油,或直接延长至油盘内吸油,通过虹吸原理供油至针夹导杆或其它零件。

   从原始的设计思路来讲,外露的针夹导杆下部有一个铁皮罩壳,可以接住并导走针杆导套部位多余的油,并用于给上弯针夹紧轴导架润滑;事实上,由于针夹导套 沿导杆 高速上下运动,产生大量的油雾或飞溅出的油滴不可能按设想的那样导走,由此导致布料污染。供油原理和残油的来源基本搞清楚了,那我们就从如何减少供油来达到消除油污染的问题着手。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一)确保固定油线的零件 不是油毡,应用一个锥度销代替,这样可以通过敲入锥度销的松紧程度来调节供油的大小,而油毡没有这样的调节功能,相反可能使供油量更大。

   (二)导杆内的油线 一般为对折,并且两股全部引入机壳内腔吸油。但如果将引入机壳内腔的油线改为一股,可以大大减少该部的供油量。另外,选一些吸油量较差的油线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在维修中,将油线 露出的一端剪为一股的方法很方便也很有效。

   (三)打结后露在机壳内腔的油线长度不宜太长,留3~5mm即可,留得太长也会造成供油量过大。当然,用锥形销固定油线时,油线可不必打结,直接留够长度剪断即可。

   (四)机器一般在停机一段时间后,针夹导杆部位或滑套下部会存有堆积的残油,平时我们不太注意这点,因而每天早上或每班刚开始使用机器时,用吸油碎布将其擦干净后再开机工作,这样将可以大大减少对布料的污染。

   二、牙架密封导板处的密封原理及如何防止该处的油污染

   我们知道,要使包缝机高速运转而不咬死,一般都采用强制供油。主轴内部全是有一定压力的油,加上主轴的高速旋转,在送布凸轮处、抬牙滑块等处都有油甩出以给其它部位润滑,因而,在机器高速运转时,牙架所在的机壳内腔充满了油或者油雾。

   差动牙架、送布牙架沿固定在机壳上的差动送布导板前后和上下高速运动,很有可能带出或甩出油。为了防止油的泄漏,在牙架前部固定的牙架密封导架 内装有两片用特殊耐磨密封的材料做成的差动送布密封板 ,将牙架带出或甩出的残油刮掉确保该部不漏油。因而两片差动送布密封板的可靠性、耐久性,及两牙架与差动送布导板 的配合都很重要。

    如果这两处发生问题,一定会导致牙架甩油从而污染布料。使用较长时间的机器,两片差动送布密封板磨损是导致漏油的直接原因。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维修:

   (一)换上两片新的可靠的差动送布密封板 (一定要注意新购买的零件的材料)。安装时一定要小心,确保牙架前端无毛刺,绝对不能将其撕裂,否则还会导致漏油;并且要注意两个差动送布密封板的安装方向,有大倒角的一面均朝机壳内侧装入。最后,重新安装差动送布密封板破坏了的牙架密封导架 ,确保其与机壳之间必须重新密封好。
为了确保差动送布密封板刮掉牙架带出的油,在目前差动送布密封板的基础上,有些厂家在两片差动送布密封板的内侧增加了一套结构,即多了一片差动送布密封板,更加保障了它的密封作用。

   (二)两牙架与差动送布导板 配合精度很高,正常情况下三者之间滑动轻滑无间隙无死点。检查三者配合间隙,如果间隙过大,差动送布密封板也无法完全密封牙架带出的油,这时必须找出并换掉严重磨损的那个零件。

   (三)还有一种可能:主轴内的油压过大导致牙架部位的油量过大引起。这时可以给主轴前节油孔内增加一个节流的销轴来减少给前节的供油量,以达到减少该处漏油的可能。最简单的方法是给主轴前节的油孔内放一个比油孔内径小0.2~0.4mm的铁丝即可起到节流的作用。

   (四)近年来,有些厂家也给牙架处增加了强制回油的结构,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另一方面由于牙架处是碎布末、灰尘等集中的地方,因而强制回油装置极有可能将灰尘、粉末等吸入机壳内腔导致油泵堵塞或其它零件的咬死。关于这一点笔者没有试验过,只是一种担心而已。

   三、上弯针导架座处的供油原理及如何防止该处油污染

   如图3所示,处在机壳内腔的油线 通过穿在机壳孔内的油管 和油管 ,分别与给上弯针夹紧轴⑩供油的油毡 和给上弯针夹紧轴导架 供油的油毡 接触供油。上弯针夹紧轴销 内的油线 每次运动时与油毡 摩擦润滑,保证了该部不会因缺少油润滑而咬死。同样,油毡 也给上弯针夹紧轴导架提供了必需的润滑。

   但是,正是由于以上两点油量无法控制而使供油量过大,上弯针甩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一般情况下,8~10小时的拖车实验,我们会发现,在针板左侧的缝台表面沿上弯针运动方向,上弯针甩出的油形成一条由粗到细的明显油痕,而且,台板上、油痕两侧和牙齿运动的方向均有雾状油迹。
 
   弄清楚该处供油原理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我们可做以下维修、改良:

   (一)用一个圆柱销代替油管 ,将油线 固定在机壳孔内,油线露出部分不宜太长,约3mm左右;油毡 尽可能剪小,与上弯针夹紧轴销 内的油线刚接触上为最好。这样不仅限制了油线 供油量,也缩小了油毡 的储油量,可大大减少上弯针的甩油可能。

   (二)对于经上述办法处理后该处油量仍然大的机器,我们可以取消油毡 ,将油线 对折用圆柱销固定,油线 露出的长度标准以与上弯针夹紧轴销 内的油线刚接触上为最好。这样,上弯针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上弯针夹紧轴销 内的油线每次和油线 接触两次,保证了该处供油不会太大,但也不会因油量过小而导致咬死情况发生。通过这种方法基本可以解决该处的甩油故障。

   (三)对于用以上两方法处理后,油量仍过大的机器,可以取消给油毡 供油的油线 ,或换油管 , 用上面相同圆柱销固定。

   通过以上3种办法基本可以消除上弯针部的漏油情况。

   对于使用时间很长的旧机器,由于零件磨损较严重,各处配合间隙较大,其它部位漏油的可能也大大增加,因而通过限制供油的方法防止油污染很有效。但747机型由于本身结构的缺陷,漏油现象仍很难完全杜绝。不过,通过上面的处理后,可以使机器基本能满足使用要求。

   小结

   目前缝纫机行业存在油污染和机器由于供油不足而咬死的矛盾,并且由于缝纫机的速度越来越快,润滑与油污染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但机器大多采用油线、油毡摩擦供油,而我们目前对油线、油毡吸油的量化研究很少,怎样的油线、油毡可以满足机器所需的供油量,我们很难准确知道。仅仅依靠试验和经验设计及装配,加上国产的油线、油毡质量还不稳定,因而我们很难完全杜绝漏油、渗油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我们还必须再多努力一点。

   另外,在实际使用机器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油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排除。但必须首先弄清机器各部分的供油原理后,才能很好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

   最后建议广大用户在选购包缝机时,如果要求较高,必须选择结构合理的机器。例如对油污要求较严的用户,选择国产机器时可选类似于标准的GN2000结构的包缝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漏油的可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使用和维修都很方便。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