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苏省海安县花费近千万元构建的桑病虫诊治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该平台围绕桑病虫诊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相关数据模型。全县蚕农可通过网络检索出病虫害的名称、学名、为害种类、为害方式、防治策略等信息,掌握桑病虫防治技术。
海安目前共有15.5万亩桑园,面积占全省的1/9,蚕茧产量占全省的1/6,全县有22万农民受益于养蚕业及茧丝绸制造业。今年,全县10.5万户蚕农,仅养蚕一项,户均收入超过5500元。
“科学养蚕让我们走上致富路”
10月的一大早,海安县城东镇葛家桥村蚕农葛培祥就带着自家刚摘下的300多公斤的秋茧,兴冲冲地奔镇上的蚕茧收购站而去。
葛培祥出售300多公斤蚕茧,他又获得了近万元的收入,而今年春夏两季,他已经通过养蚕赚了16000多元。也就是说,葛培祥承包的4.8亩责任田,今年因全部栽桑养蚕获益25000多元,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7000多元。
葛培祥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原来我家的桑园不足1亩,政府鼓励扩桑1亩给100元,于是我把桑园扩大到原来的四倍多;我扩建了一个25平方米的小蚕室、一个150平方米的大蚕室,政府没有收一分钱;我购回了8台家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政府补助了我每台100元,另外,政府还送了我最先进的斜面育蚕支架。”
龙头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在世人的印象中,蚕丝都是白色的。然而,近年来,海安鑫缘茧丝绸集团与苏州大学联合研发的天然彩色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蚕丝是白色的这一固有认识。鑫缘集团不仅和苏州大学联手利用基因技术培育出了家蚕天然彩色茧品种,还针对天然彩色蚕茧品种的特性和生产需要,成功开发了天然彩色茧的收烘、缫丝、织造技术,在完全不进行化学药物固定丝胶的条件下,生产出了色彩均匀、色泽艳丽、色牢度高的丝绸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其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现在,海安每年可产天然彩色干茧80吨以上,天然彩色丝绸20万米,并因此增加出口创汇上千万美元。
鑫缘茧丝绸集团是国家级星火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先后实施了30多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开发新品种135个,申请专利24项。
“农民欢迎这样的培训班!”
海安县城东镇立发桥村4组蚕农孙秀生60多岁了,可他每年春秋都主动参加两次县里组织的养蚕技术培训班,他还清楚地记得,最近的一次培训是9月1日。那天下午两点半,挤了300多人。海安县蚕桑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黄俊明正在讲授秋蚕的饲养、防病以及秋季桑园的培管知识,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深入浅出的讲解,不时引得听课的蚕农直点头。目前,接受过培训的蚕农已达到12万人次。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