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江苏色织名镇南通发展三部曲

    被誉为江苏色织名镇的南通市观音山的纺织工业与新中国一道成长,走过了60个春秋。60年来,观音山人一家一户从家庭土布业起步,走出了一个由集体化生产到计划经济再转入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之路。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奏响了纺织发展的“三部曲”。这曲调是科技与效益成正比的发展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
    自古以来,观音山就是南通土布的主要产地。早在元代末年,观音山就生产土布,明清时期土布生产已很普遍,可谓“家家纺车响,户户织布忙”。他们所织的土布北销燕京,南销东南沿海各省,民国时期又驰名东北,年销量达20万匹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初,当时的紫琅区和兴仁区联合开设了苏北第一家棉织社——紫兴供销合作社。观音山的一些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传统个体织布户一改解放前的外出上街叫卖,把自家织的土布卖往合作社。1956年,政府为了更好地组织人们走集体化道路,将各家各户的织布机集中起来,成立了第一个集体企业——南通县八一棉织社。棉织社下设13个专业织布工场,当时的脚踏铁木机,一人只能织一台,沉重呆板的“叭哒、叭哒”声,开始奏响以集体企业为主发展生产的“第一部曲”。
    原始的织布机、落后的技术、过度的劳动强度,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粗糙,而且单一,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
    随着科技进步,1958年8月,观音山第一家国营企业——南通县八一染织厂诞生,开始机械化生产。到上世纪60年代初,棉织社从人力工场抽调40台铁木织布机,成功地改装成动力机械织布,并取名为八一棉织社动力工场。从此,勤劳勇敢的观音山人将脚踏织布向机械化过渡开辟了一条新路。
    1972年,棉织社扩建了厂房,实现了动力机械化织布,工人们从繁重的脚踏操作中解放出来,隆隆的布机声奏响了发展生产的“第二部曲”。从此,一个挡车工能管有梭织机4~8台,人均劳动生产力比脚踏布机有了明显提高,观音山人有了自己建造的织布工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不仅给观音山的纺织工业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使其他门类的工业也得到同步发展,村镇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企业向纵深发展,观音山政府对有潜力、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有重点的进行招商引资。绒毛染织厂与美商联合出资组建了观音山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南通华艺装饰毯有限公司;原棉织四厂与港商合资,成立了南通永丰纺织有限公司。短短的几年间,就兴办了合资企业13家。到1996年,又先后组建了八一、双莲、双鹤、通盟、万事利等棉、毛纺织企业集团。
    全镇的纺织工业逐步形成纺、织、印、染、服装加工较为完整的一条龙生产脉络。如今,观音山的生产企业已经发展1070家,从业人员逾3万人,900余家织布生产企业的有梭织机全部更新换代,已拥有剑杆织机1万余台,有的企业又在向喷气织机延伸。年产各类布3.8亿米,共有28条印染、整理生产线,形成了纺、织、染、产、供、销产品链,共有100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2006年,观音山被评为“江苏色织名镇”。强劲的发展势头奏响了观音山发展生产的“第三部曲”。
    60年的发展,60年的辉煌。观音山人从脚踏织布到江苏色织名镇的“三部曲”,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凯歌,然而这凯歌没有休止符,也永远不会有休止符。现在观音山人又紧紧抓住南通市东区开发的机遇,不断提高纺织集群整体联动的力量,整合资源,提升新的技术含量。当前,面积广大的观音山科技色织园一期工程已竣工,纺织商贸城、服装一条街、色织科研中心等正在筹划中。到“十一五”期末将涌现出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观音山的年工业产值将超百亿元。
    展望未来,观音山人正发扬“放胆实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向着“全国色织名镇”的目标不断迈进。愿观音山这朵盛开的纺织鲜花在祖国工业园地里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编织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前程!(中国纺织报)(E09)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