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丝绸出口和价格相对稳定 需求稳步增加


  价格相对稳定,需求稳步增加----陈亦庆谈上半年的丝绸出口 
  一、上半年的出口有喜有忧
  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发布的海关统计匡算,今年1--6月我国真丝全商品出口折丝量(长、短纤维,下同)约3.56万吨,同比减少约8.84%;进口的茧、丝、绸折丝量约0.31万吨,同比减少约17.55%;冲抵进口后的真丝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3.25万吨,同比减少约7.9%。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丝类和绸缎出口量虽然仍处在负增长中,但情况有了改善,有的产品恢复较快,尤其是原料性产品较为明显。丝类出口中,长丝类出口量增幅很大,特别是厂丝和双宫丝,由于去年同期出口量减幅大,基数小,今年出口量表现出超常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29.39%和245.34%,而捻丝出口,在去年同期出口量减少较多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仍在萎缩,1--6月累计出口量减少26.43%;去年上半年短丝类出口量增长异常,今年同期同比减少48.6%(主要反映在紬丝纱线出口的减少上)。此外,印染绸和服装出口量减幅仍较大,改善并不明显,看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按海关统计匡算,今年上半年我国真丝产品对8个主销市场的出口量共约2.72万吨,同比减少约0.38万吨,即约减少12.35%,其中对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韩国和巴基斯坦的出口量分别同比约减少25.85%、37.53%、19.96%、3.46%、9.04%和18.18%,而对香港和印度的出口量分别同比增加约0.66%和23.3%。
  从对主销市场出口的主要产品看:对美国出口的丝绸服装上半年各月出口量减幅都较大。对香港出口量较大的丝类主要是短丝类,其中又以紬丝纱线为主,它增长了18.38%;其次是坯绸增长39.63%;丝绸服装出口量减少不多。对日本的出口,从原料到服装等基本上全面大幅度下滑,其趋势似乎没有好转迹象。对印度,由于去年上半年对其出口的长丝类和坯绸基数很低,今年表现出持续而成倍的增长,而短丝类的出口量都大幅度下降,1--6月减幅达84.86%。对意大利,丝类、绸缎和服装的出口量也大幅度减少,其中捻丝减少32.63%,紬丝纱线减少72.84%,丝针织服装减少54.76%,但厂丝出口量增长了14.35%。对德国,丝类出口中主要是捻丝和废丝,前四个月情况较好,后有萎缩;另外,服装出口量减少较多,且趋势明显。对韩国,占对其出口的丝类51%左右的桑蚕丝增长65.39%,占34%左右的绢纺纱线减少43.9%;占对其出口的真丝绸90%左右的坯绸减少13.25%。对巴基斯坦,近年来每年对其出口约4000-5000吨的丝量,其中主要是紬丝纱线和坯绸,今年上半年对其出口的紬丝纱线减少30.82%(另捻丝出口量有较好的增幅);对其出口的坯绸,前四个月出口量增幅超常,可五、六月份出口大幅度萎缩,1--6月累计出口量突然呈现减少13.98%的怪现象。
  二、对印度和日本两个市场出口的反差
  在今年上半年对主销市场的出口中,出口量增幅最高的是印度,而减幅最大的是日本。对这两个市场出口出现这样的反差,其原因大致如下: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第一季度,印度对中国丝绸产品的进口单子小而少。首先受去年我国茧丝价格两次暴涨暴跌的影响,其丝绸生产、消费出现了某些调整,如减产、停产,甚至说还有转业的(如转入股市等),有人对此称之为“休眠”式的过渡。其次,印度卢比的快速升值(上半年升值约14%),制约了出口,影响了原料的需求。第三,印度客商对我今年春茧大增产的预期,等待观望。但是,四月份后,他们看到我国茧丝价格一直比较稳定,价格水平也逐步予以认可,同时还看到我国的春茧生产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增长,这为他们重建了大批量订货的信心。此外,上半年印度卢比升值本身就有利于其进口,与此同时政府将出台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利好消息,产生了原料需求增加的预期;还有,使印度绸缎进口商更为关注的是,自今年以来印绸缎年均进口税率为23%,比反倾销终裁前反而降低了7个百分点。这些情况的变化,使较长时间基本上处于等待观望的不少生产商、进口商,在客观存在的需求压力下,很快从“休眠”状态进入了“兴奋活动”阶段,从而直接推动了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印度出口较快的恢复。
  关于对日本的出口。多年来日本的丝绸业由于其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不断衰退,尤其是养蚕业和缫丝业。据了解,日本目前的丝织业老人多,设备旧,成本高,效益低,生产下降,产业失去了竞争力。还有反映,现在日本丝织业每年正以10--15%的速度减少,尤其是受去年我国茧丝价格震荡的冲击,多数企业亏损很大,甚至不时传出大企业倒闭的消息。今年以来,订货十分谨慎。其次,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崇尚洋装,和服的淡出。第三,近年来日本制造业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转移,其本国生产加工大量萎缩,相应减少了对原料性产品的需求,从而总体上对茧、丝、绸的直接进口也呈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此外,今年上半年日元较大幅度的贬值也是进口减少的重要因素。
  三、价格相对稳定,需求稳步增加
  今年上半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厂丝现货价一般每吨18.5万元--21万元,网上B类丝(下同)合同订购收盘价每吨也基本上在19万元—20万元之间小幅波动。这说明,上半年我国的茧丝价格相对稳定,而丝绸业的运行也较为平稳。这也是人们较为一致的看法。其主要原因是:
  1.国际市场对丝绸原料性商品的需求有所恢复,特别是印度市场,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其需求恢复较快,桑蚕丝和坯绸的进口量增幅较大,遏制了全国真丝产品出口量继续大幅下滑,同时对其它主销市场,以及服装和其它制成品需求的恢复也有所带动。这无疑对我国茧丝行情起到了不小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全国春茧生产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影响比较多,情况较严重,有些产区有所下降,不少产区增加不多,全国春茧生产增加11%左右,(按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的统计)低于预期。从而,降低了茧丝供应压力,延缓了供求矛盾,上半年在扣除国家收储的那部分丝量后,茧丝供求基本保持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这是上半年行情相对稳定在产销、供求方面的基本因素。
  2.全国的缫丝生产能力虽然过大,但上半年很多使用去年高价茧的丝厂普遍发生了较大的亏损,生产放慢,进(原)料谨慎。此外,伴随全国范围的“民工荒”,各地丝绸企业招工困难,劳动力十分紧张,严重影响着正常生产,从而也制约了原料需求的膨胀。
  3.业界对去年茧丝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的“创伤”记忆犹新,教训深刻。面对今年蚕茧生产较差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以及出口需求总体上恢复又不快,业内各方和各地方政府都较为理智,企业购进原料和安排生产也较为理性,在现实的行情引导下,对每担1,000元上下的茧价,虽然比去年降低不少,但也认为这在农产品中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蚕农的基本利益依然有所保证,而且这样的茧价水平也能为行业后道平稳运行及对未来建立信心创造了条件。
  4.上半年,按国家有关方面的要求,网上交易管理作了某些调整,使其运行更为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过度炒作,遏制了价格可能的非理性波动。
  5.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成功实施,为价格的稳定,需求的恢复既建立了信心,更起到了“稳压”保障作用。
  市场需求的恢复和增加虽然有多种原因,但从直至目前的国际丝绸业格局来看,我国的茧丝价格相对稳定是最重要的。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以及我国丝绸业多年的实践证明,茧丝价格不论其相对低位还是相对高位,只要基本稳定,都有利于需求的恢复和增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994年、1995年,价格大起大落使1995年冲抵进口后真丝全商品出口折丝量(长纤维)从1994年的7.11万吨下降为5.43万吨左右,即下降近24%;1999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厂丝现货年平均价每吨16.3万元,网上合同订购年平均收盘价每吨16.24万元,价格较低,而且也不稳定,尤其是下半年因为秋茧生产遭遇旱涝灾害而减产、降质,由此发生了人为炒作而暴涨,严重背离了当时的供求实际,使当年真丝全商品出口的丝量减少了约10%左右(出口的长纤维丝量仅为3.19万吨左右)。2000年,厂丝年平均现货价每吨19.6万元,网上合同订购年平均收盘价19.48万元,从前几年来看这个年平均价,应该属于较高的,但由于全年行情相对稳定,当年出口的丝量增长了约26.91%,基本恢复到了发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1997年的出口水平;2004年,厂丝年平均现货价每吨16.17万元,网上合同订购年平均收盘价每吨16.63万元,价格虽然也处于低位,但也因为全年走势相对平稳,当年出口的丝量增加约11%。因此,可以看出,茧丝价格的相对稳定,对我国丝绸在国外市场需求的恢复和增加有多么重要!
  当然,价格也需要相对合理,否则也是有困难的。一般而言,价格既然能保持相对稳定,其本身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所谓价格相对合理,也还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地看。2004年以前的10来年内,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厂丝的现货价和网上合同订购价一般在每吨13--23万元之间波动,经过2002年和2003年的行情低迷期后,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物价和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茧丝需求也逐步恢复和增加,其价格也随之不断调整。2005年茧丝价格出现了上涨但又冲过了头。后又经过两上两下的震荡。目前的茧丝价格,从综合各类要素价格和产品间的比价水平来看,虽然不算高,但如果再考虑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后,也就会感到它依然存在其合理性。我国的茧丝生产地域宽广,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等差异很大,茧丝质量及生产成本高低不一,业内人士由此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丝价每吨18万元--22万元,都应该视为相对合理的。这有利于为行业各产业链较平稳运行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最终也有利于丝绸需求的稳步增加。
  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丝绸企业仍有困难
  近年来,我国丝绸企业因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各类要素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环保投入的增加,成本不断攀升,利润一再被挤压。有些地区的缫丝企业上半年费用提高18%以上,吨丝成本增加5000元左右。尤其是使用去年高价茧的工厂,上半年亏损明显增加。据报道,重庆市上半年亏损的丝绸企业中83.6%为缫丝企业,亏损面为63.4%;浙江省丝绸企业亏损面为61.42%,主要集中在缫丝企业和绢纺企业,其中缫丝企业亏损面在90%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加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民工荒”已从东部沿海地区扩散到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买方市场走向了卖方市场,其价格也不断走高,各地区丝绸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开工严重不足的问题。据反映,目前一些地方的年轻人不愿从事丝绸业劳动,劳动力流动性大,极不稳定,一线生产工人特别是熟练工人极为短缺,新进厂的工人平均服务不足两年。这给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二)谨慎看待上半年的出口
  从海关统计看出,上半年由于短丝类出口大幅度减少,使整个丝类出口量仍低于去年同期,绸缎和服装出口量也分别比去年减少4.04%和14.79%;对主销市场的出口量,除印度市场外,对其它大部分市场的出口都有较大的减幅;从冲抵进口后的真丝全商品出口丝量看,在2006年上半年比2005年同期减少约18.4%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减少约7.9%。因此,今年上半年我国真丝产品的出口量虽然有所恢复,但情况仍较困难。即使对印度的出口,虽然上半年出口的丝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23.3%,但理性地看,主要是由于去年的出口量基数很低,再说,目前也还未达到2005年的出口水平,比2005年上半年还少出口约26.8%的丝量。
  (三)今年的行情仍有变数
  下半年的茧丝行情最终仍要看出口和秋茧生产的实际情况。
  截至目前看,下半年相对稳定的行情仍有可能继续。这样,对欧、美、日等主销市场的出口可能会恢复的快些,服装和其它制成品也将随原料性商品出口的进一步好转而跟上来,从而有可能使下半年整个真丝产品的出口比上半年更好些。然而事实上,下半年的出口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首先,印度市场上半年进口较多,下半年能否继续上半年的增长势头,同时对其它主销市场和服装等制成品出口的恢复程度有多大,还有待观察。其次,出口企业反映,人民币升值使他们的出口价格“做不下来”。上半年有人曾测算过,到年底一吨厂丝的价格有可能缩水一万元左右。甚至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成了出口企业的利润黑洞。此外,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加上各种费用的上升,不少企业将出现所能承受的成本临界点,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困难更大,甚至将不得不放弃订单。第三,企业面对节能减排等环保的难题。特别是上半年我国江苏太湖等地的蓝藻事件后,国家对一些地区的印染、服装等企业实施了更严格的环保措施,不少企业因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困难面临关闭或停业,对外已签的业务难以履约,新订单也被迫取消。
今年的秋茧生产减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今年是灾害较严重的一年,春茧价格下降幅度又较大,尤其是夏茧主产区因灾害严重,产量低,质量差,价格更低,挫伤了这些产区农民对秋茧生产的积极性。不过,从近年看,我国蚕桑生产遭遇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都较重,种养环境也较差,但每季生产仍有较大的增长。今年的春茧生产也是这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三农”政策的贯彻和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的资金支持,还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空前高度重视,使蚕桑生产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产业化水平有了较快提高,抗灾防病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应变能力也有了显著加强。同时,中西部不少新蚕区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蚕茧生产进入了成长发展期,加上因近年茧价较高,农民收益增加,不断推高了他们的种养积极性。根据这些因素分析,估计今年全国秋茧生产即使减产也减得不会多,全国全年的蚕茧生产也仍会有一定的增加。另外,如果全国全年的真丝全商品出口量能恢复到去年的水平,或有所增长。这样,按此总量匡算预计,全年全国茧丝供应在扣除国家已收储的丝量和因茧质下降丝量减少的因素后,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剩余,随着秋茧生产形势的明朗,供大于求的矛盾也有可能会进一步显现。(蚕丝在线)

(E04)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