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个家庭的60年纺织情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我们这个家庭与纺织工业的情缘也延续了60年。从一个普通纺织工人家庭的变化,可以看到祖国的进步,看到中国纺织工业的巨大变迁。
  据我母亲回忆,1949年前后,家里是靠做袜子手工缝口养家糊口的。解放后,母亲到被服厂当了一名纺织工人。1952年,听说纱厂招人,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进纱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求严,而且要考试。母亲没上过几天学,硬是在家补习文化,通过了考试,进了当时的震寰纱厂(后改名为武汉市第五棉纺织厂)当了一名值车工。
  武汉有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当时我家住在汉口,而震寰纱厂在武昌,每天上班需坐船过长江,从家到船码头还要走半个小时。家里没有闹钟,遇到上早班,全凭外公听屋外清洁工、小贩的车轮声和脚步声掌握时间。有时,起床走到船码头,方知早了一个多小时。
  母亲是坚强的,也是敬业的,在震寰纱厂工作几十年,从未迟到、早退,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动乱的年代里,她仍然如此,而且经常加班加点。在她眼里,纺织工人工资高、地位高,她为做一名纺织工人而感到自豪。
  1966年,母亲厂里在武昌建了新的职工宿舍,我们家三代七口,分到了23平方米的新房子,虽然3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但比原来一家人挤在9平方米的小房子算是一个解放。有了工厂附近的房子,有了闹钟,母亲再不用外公凭感觉喊她起来上班了,也不用担心雨雪和长江上的风浪了。母亲工作的干劲更大了,经常立功受奖,在儿女们眼里,母亲是勤劳、能干的。
  母亲除了自己努力生产外,还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成为纺织工人。1975年,我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已3年半了。当时我是湖北省五三农场的劳模和标兵,并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此时,母亲坚决让我回武汉“顶职”做一名纺织工人。农场领导说:“彭继汉在我们这里已经是国家干部了,不能回去‘顶职’。”但在母亲的坚持下,工厂出面与湖北省农垦局协商,终于把我从农场调到了武汉市第五棉纺织厂。
    进厂后,母亲希望我当一名纺织工人,不要当干部。她认为:工人地位高,再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门技术,将来生存就不怕了。但当工厂党委坚持要将我这个年轻党员放在干部岗位上时,她也就不坚持了。1978年,我被组织派到武汉市委党校学习了一年,回厂后,被正式安排在党委宣传科工作。从科员、科长到市纺织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直至现在的党委政治工作部部长,一干就是30年。虽然没有满足母亲让我当纺织工人的愿望,但我始终没有离开纺织行业,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我记录了30年来武汉纺织工业的巨大变化,讴歌纺织工人的感人事迹,与纺织工人同喜同乐。
    现在的武汉纺织行业,虽然一批老纺织企业破产重组了,但像武汉江南集团、裕大华公司这样的企业发展了,一批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壮大了。如今的纺织厂里,母亲当年用的筒子车早已被淘汰,新型的全自动络筒机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纺织企业从市中心搬到郊区后,新厂房更明亮了、噪音降低了、灰尘减少了。像江南集团这样10万锭以上的大厂,过去需要7000名工人才能保证生产正常运行,而现在,3000名职工已绰绰有余。
    再看看我们的家,现在,4个兄弟姐妹均走出了那23平方米的小“窝儿”,各自有了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住房。根据母亲的意愿,我娶了纺织女工为妻。特别是从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的儿子,毕业论文也是以纺织贸易为题目,还得了优秀奖。回想过去的60年,我们家真是与纺织有着深厚的情缘。 (彭继汉)(E09)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