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我调整能力超强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持续向好


  核心提要: 

  全球经济增长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005~2010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权威机构预测为4.3%,为未来五年全球纺织服装的消费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中国将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国际优势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还无法撼动,而巨大的内需市场已开始启动,在二者的共同驱动下,2006年以来行业运行超预期。 

  生产技术、销售实力的差距使全球纺织服装业的分工脱离产业链的分工,演变为高阶与低阶的分工、高附加值与低附加值的分工。“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立足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产业向高技术与高附加值靠拢。 

  纺织服装行业在消费升级与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一些品牌服装、准品牌服装企业可能出现超预期情况,以及服装辅料企业与他们的联动效应也将加强。同时,具有核心技术的差异化竞争,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提升空间。 

  2007年,纺织服装行业内部、外部压力不会明显减缓,行业面临从出口结构调整到增长方式乃至经营理念转变的提升。在国际优势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作用下,行业的整体运行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仍存在服装出口退税率继续下降的利空影响。 

  纺织服装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基本消费物资,纤维是纺织服装的原料,其产量能够代表纺织品服装的消费状况。从全球纤维产量十年的变化趋势看,与全球GDP增长保持同向。2000~2004年,全球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3.9%,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2010年全球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4.3%,为未来五年全球纺织服装的消费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纺织服装业生命力旺盛 

  在过去的十年,世界纤维产量增长了2204万吨,其中中国增长了1277万吨,占58%。劳动力成本及工业发展阶段,决定了全球纺织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这是中国纤维加工量保持快速增长的前提。在全球纺织服装消费持续增长的预期下,中国仍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即使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成长速度会减缓,但由于增速高于全球,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仍将不断提高。 

  从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变迁来看,纺织服装业充当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导产业。如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无一例外都在工业化的前期经历了纺织服装业的繁荣兴旺。 

  考虑到中国严重的地区不均衡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预计在中国出现纺织生产向外转移的时间应晚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时,倾向于在人均GDP为5500~10000美元的时间范围。 

  在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因素作用下,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004美元。如果按GDP年均增长15%的水平,到2011年中国人均GDP能够突破4000美元,因此未来5~10年纺织服装业仍将是国家的支柱行业之一。 

  2005年是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一体化进程的最后一阶段,美国、欧盟、加拿大和土耳其取消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最后的进口配额。然而,迅速激化的贸易摩擦导致欧、美和土耳其重新对我国实施了进口配额,同年7月人民币实施汇率改革,步入升值轨道。不仅如此,2006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还由13%下调为11%。种种压力下,行业预期被悲观氛围笼罩。 

  而2006年以来,行业经济运行指标却超出市场预期,体现纺织服装行业超强的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调整能力更多地是行业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明显的国际优势的体现,以及逐步升温的内需市场带来的贡献。 

  2007年1~4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14.94%,由于2006年1~4月同比基数包括可能虚增出口的部分,因此2007年1~4月实际出口额增长率可能高于14.94%。根据月度出口额增长率历史变化规律,每年1~3月因春节因素导致大幅波动,从4月份开始出口额增长率走势平稳并一直持续到年底。因此,业内人士判断,2007年纺织服装出口增幅在13%~17%之间。 

  而自2002年以来,服装出口价格也持续回升,2006年即使扣除汇率变化因素,出口价格仍提高4%。由于同期主要纺织原材料棉花、化纤价格均保持平稳,因此服装出口价格提高是中国纺织产品议价能力和附加值提高的体现。 

  国际竞争优势无法撼动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最早开始市场化运作的行业之一,竞争充分。由于一直以来以出口作为驱动力,自主品牌和渠道建设明显滞后,盈利模式以赚取微薄的生产加工费为主。 

  自1980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比重由1998年的4.62%提高到2005年的25.90%。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预测,2005~2009年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6.5%,而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在2008年和2009年欧盟和美国配额分别取消的预期下,保守预测2007~2009年增长速度仍可达到10%~15%,2009年中国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比重将上升到30%~40%。 

  随着近几年各产业链环节竞争力的不断提高,2006年中国纺织服装一般贸易比重已经超过70%,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出口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目前,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印度,2005年印度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仅有中国的1/7,由于基数的巨大差距,即使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率由20%下降为15%,双方出口绝对量的差距仍将继续扩大。按2007年15%的增长率,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将增长216亿美元,和印度2006年的出口数据基本相当,即中国一年将增长一个印度的出口总额。因此,业内认为即使有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深厚的历史基础和不断增强的竞争实力使中国纺织服装的国际优势仍将长期保持。 

  另外,中国棉花进口实行滑准税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进口棉价,保证国内市场价格,保护棉农利益,结果造成国内棉价长期高于国际价格10%~15%。若扣除原料因素,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还要强。 

  行业上游原料进口依赖度很高,棉花50%、羊毛70%、化纤原料60%以上依靠进口。目前全球棉花供需基本平衡,国内化纤原料产能快速增长,中国作为纺织原料最大的需求国与供应商的贸易关系已转向有利于中国的一方。 

  目前,与中国形成竞争的主要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巴基斯坦、泰国等,还有土耳其、墨西哥、巴西等欧美近邻国家。欧美近邻国家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与欧美国家较为接近,加之时空距离较短,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由于中国出口受限和人民币升值,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出口增长势头迅猛,成为直接受益者。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已占全球贸易额的26%,形成巨无霸之势让人无法撼动,目前新进入者和替代者均对中国构不成很大的影响。 

  内需市场开始启动 

  自2003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内销占比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73%,行业增长驱动因素由出口拉动向国内消费转变。经济持续向好、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化率提高,为纺织服装的国内消费提供增长可能。2007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达到19.5%,超过同期GDP增速8.4个百分点。根据国内消费数据看,2006年国内纺织服装零售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2007年4月,服装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上升为22.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6.8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纺织品和服装零售价格指数结束了自1997年以来的8年持续下跌,于2006年6月开始回升。2007年1~3月,纺织品和服装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0.9、99.9、100.4和100.5、100.2、99.8,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零售价格回升是国内纺织服装消费升级最显著的特征。 

  我国纤维产量虽然占全球的30%,但2004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6.6公斤,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5%,比全球平均水平低30%。可以预计,庞大的人口在高速成长的经济环境下,将被激发出无限的需求潜能,中国国内市场将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提供一片新的天地。 

  人民币升值与退税率下降影响被消化 

  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调对行业利润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而且影响的都是一般出口贸易。 

  人民币升值,若以外币计价的产品销售单价不变,相当于以本币计价的销售单价下降。对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销售单价的下降能够大部分被原料成本的下降抵消,因此人民币升值主要影响的是一般出口贸易。 

  出口退税率下调影响的也是一般出口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因原料不含进项税,不存在退税问题。 

  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降是目前行业的最大影响因素。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积升值7.7%。 

  而自2004年1月退税率政策调整以来,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已经分别下降4~6个百分点不等。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制度以来,退税率几经变迁,波动范围在6%~17%之间,目前执行11%的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和9%的服装出口退税率。需要指出的是,对出口商品实行全额退税,是国际上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通行做法,目的是让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竞争,因此出口退税不是贸易补贴,而是一种消除出口歧视的中性措施。 

  从2004~2006年情况看,行业利润率稳步上升,表明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调影响均已被消化。 

  行业成本稳中有升 

  纺织服装业主营成本构成中,原材料约占65%~75%,人工成本约占5%~10%,是主要的成本影响因素。 

  2006年下半年以来,虽然羊毛、氨纶和粘胶纤维出现暴涨,但纺织原材料两大主流品种棉花和涤纶价格平稳,因此行业原材料成本压力并不大。由于全球棉花产需基本平衡,同时中国棉花产量上升导致进口量下降,因此2007~2008年全球棉花价格仍将以平稳为主趋势。 

  涤纶价格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石油价格,多数权威机构预测未来1~2年石油价格也较为平稳,加上全球涤纶产能利用率只有60%~70%,未来涤纶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随着经济增长和本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近年来纺织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远远低于纺织服装产量及销售收入增长,而出口比例下降,内需市场打开,更为纺织服装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提供条件,因此我们判断未来人工成本10%的年增长速度带来的压力能够被行业消化。 

  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行业利润提升的最大问题。2002~2003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50%,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仅为16%和23%,产能过剩问题达到白热化。2004年,国务院开始调整出口退税率政策,2005年贸易摩擦升级。同年,人民币实施汇率改革,纺织行业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下滑,至2006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低到5年来的新低,但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仍比较平稳,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与之接近。 

  由于产量基数不断扩大,同时产品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预计未来三年纺织服装主要产品产量增幅将同比减缓3~5个百分点,产需矛盾进一步缓和。 

  产业向高技术与高附加值靠拢 

  近年来,国家对纺织产业技术政策高度重视,2005年1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新标准的实施将加快企业的优胜劣汰,并将纺织品安全性的生态环保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指南》中,科技部支持高新纤维材料的开发和高精密、自动化程度高的纺织生产、包装机械设备的开发。 

  纺织工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在2005年的基础上,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3,单位增加值纤维消耗下降20%,污水排放量下降22%,单位纤维能耗下降10%。 

  生产技术、销售实力的差距使全球纺织服装业的分工脱离产业链的分工,演变为高阶与低阶的分工、高附加值与低附加值的分工。发达国家在退出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同时也保留了优势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目前,美国是世界无纺布生产的第一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四成;是世界碳纤维生产的第二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三成。日本的碳纤维、新型纤维技术全球领先。而且,发达国家还运用营销网络主导高附加值领域,全球知名品牌服装及零售企业均聚集在发达国家。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纺织服装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首先,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其中人均技术、资本占比较高的纺织业和化学纤维业提升速度最快;其次,基础工艺水平指标。如棉纺“三无一精”无梭化率、无卷化率、无结头纱率和精梳纱比例提高,化纤差别化率也提高到35%等等;第三,近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纤维如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的工艺上也有所突破。技术进步将促进差异化的产生,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企业将从产业链的低阶走向高阶,并获得高附加值。 

  “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业将立足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产业不断向高技术与高附加值靠拢。 (中国工业报)(E09)

 


评分:0